中小学的学科教研活动三十年没变
仁和学习共同体.家学唐

教学研修
今天一早约顺丰去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听课,到了听课的地点,刚好开始准备上课。我一心想坐在学生旁边,但无法找到合适的作座位最后组织者同意,我在学生作业时可以走去看,我就坐在了靠过道的位置。
这节课是一位男老师上,课题《春蚕》。感觉是语文课,这就是北师大数学教材的特点。
老师先用上节课学过的整数乘以小数作为课前准备和引入新课的环节,而后用投影展示了三张卧具的图片,问同学这是什么做的?同学们齐声回答是蚕丝做的。这让我感到很惊奇,心里疑惑,但也想到老师的可能想借此引出数学的猜想,而后在论证中展开内容,那真是很高明的设计!
在我对学生神奇的判断力感到惊奇时,也对老师接下来的反应感到失望。老师没有依据学生的猜想或判断引发思考和引出课题,却是直接解释确实是蚕丝做。这看似是对学生判断正确的赞扬,实则是阻断了学生数学的逻辑思考与论证的意思与能力。实在让我有点感觉这是实现演练过的,而且是按照备课教案在执行固定的程序,已经没有应对课堂生成资源应急的机智与智慧了。
接下来的课几乎都是按发给每位听课老师的教案严格的执行,直到下课。在学生三次了课堂练习中,只有我一个人走到学生中去看,我并没有由此感到特别的难堪,而是感觉这些听课老师怎么了解学生听课的心理反应,如何看到学生学习的表情和真实的练习结果。
我看到大部分学生所写的课堂练习与老师最后用课堂管家展示在屏幕不同,而是与教案所写的相同。我再次感到,我们常规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与我三十多前没有什么区别,课堂是老师表演的时间和场所,学生只是被逼着观看演出的观众;课堂是教师教学,不论学生学不学,只要按照教案在规定的时间准时下课,且刚好完成任务,老师就完成教学任务了,至于学生学不学,学得如何,只要课堂有学生回应,哪怕就是跟着喊,只要听符合老师备课内容的,其余都是多余。这样的课堂还要学生这个观众做什么,就是陪衬老师讲课吗?
下课后,听课老师在教研员的组织下,大家看了平安中小学、柏塘中小学等四个小学的老师的备课本,学生的作业本,教研组教研记录本,还有固定的练习册。这样的教研活动有特点!随后就进行了每个学校代表对所听课的点评。
点评环节分为主讲老师了谈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随后每个听课学校的老师代表对所听课点评两点和提出建议,真是“似曾相识燕归来”啊!老师点完,一位教研员点评,最后县教育发展中心的一位负责组织这次活动的领导点评。
活动结束后,我问了讲课巫老师,他说“图片比实物有光亮,学生很容易判断是蚕丝。”我问“亮的织物一定是蚕丝吗?”巫老师停了几秒对我说“学生课前都会预习,很容易就说是蚕丝。”我没有再说什么,感谢了巫老师的回答。随后走出校园,约车回华星,这次约车是三十四元,更便宜。但是一个来回的车费,足够我两周每天的早餐食材费。
这周我在两所学校各参加了一次全县的学科教研活动,虽然学科不同,参加的学校和人员也有不同,但整个活动的流程,以及评课的方式和评课的点都是一样的。这让我感到共性一致规定学习不仅给我的学生造了几乎无差别的知识和意识,也给塑造了每位不同的老师相同的教学教研意识和能力。
特别是在平安小学听课前,一位穿着黑色衣服的女老师问我“你是华星的老师,我看你参加了英语课,也参加今天的数学课,你是叫什么课的老师?”我回应说“我什么课都不教。”那位女老师看着,什么也没说,虽然我说的是真话,也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