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元旦,别忘:1不做,2不留,3要吃,迎福纳财,新年大吉大利

水蓉看大家的生活 2025-01-02 14:18:35

“元”有开始之意,“旦”象征红日从地面升起,“元旦”意味着人们以蓬勃的朝气迎接崭新的一年。在我国历史上,“元旦”最初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汉武帝时期确定以春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并沿用至清末。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决定使用公历,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

在元旦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有着“1不做,2不留,3要吃”的传统习俗,承载着迎福纳财、新年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且都有一定的典故来源。

“1不做”,即元旦这天不要生气、发脾气。古人认为元旦是新一年的开端,应保持平和喜悦,以善念和积极心态开启新的旅程,这样才能吸引福运。如《论语》中强调“君子不重则不威”,意为保持稳重平和,才能展现良好精神风貌与修养,为新的一年奠定好基础。

“2不留”,一是不留旧物。源自古人在新年除旧布新的传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元旦前人们会打扫房屋,清除旧物,认为这样可除去过去一年的秽气与不顺,以全新环境和心境迎接新年,就像褪去旧衣,换上新衣,寓意焕然一新。二是不留剩饭。这与古代人们对粮食的珍惜及对富足生活的向往有关。《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教导人们珍惜粮食。元旦作为新年开始,更要避免浪费,以求全年生活富足,没有余缺。

“3要吃”,其一要吃饺子。饺子在古代被称为“扁食”等。一说是“医圣”张仲景为济世救人“冬至舍药”而发明。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同煮,熟后捞出剁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让民众食用,以治冻耳。因其形似元宝,后逐渐有了“招财进宝”的寓意。其二要吃鱼。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这一习俗由来已久。鱼与“余”谐音,象征生活富裕,有多余的财富和粮食。在一些古代诗词中也有体现,如“鱼跃龙门吉祥到,年年有余乐逍遥”,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其三要吃年糕。年糕谐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其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明清时代,元旦吃年糕盛行,尤以南方为甚。

在这元旦佳节,让我们遵循这些传统习俗,以饱满的热情和美好的期待迎接新年,愿新的一年福满人间、顺遂如意。

0 阅读:0

水蓉看大家的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