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研究家乡邵阳历史地理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一直百思不得其解。
第一个问题,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首诗写作背景是这样的,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曾经湖南省黔阳县,现在怀化洪江),而他的好友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上任,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送柴侍御》的第一句,我一直不得其解,沅水怎么能通波接武冈呢?武冈明明是资江流域。洪江和武冈市之间还隔着一个雪峰山呢。
我在研究屈原在湖南的行踪时,也遇到了一个非常困惑我的问题。
屈原在湖南的行踪主要是朔沅江而上,在他的作品里,关于沅江流域的地名有很多。应该说,屈原没有到过资江上游。但是,现在武冈市却有屈子庙,渔父亭等与屈原有关的古迹。那么屈原是怎么从沅江流域走到资江边的武冈?他是翻过雪峰山来到武冈的吗?到了武冈后他为什么不沿资江而下,直到洞庭,为什么还要翻山越岭回到沅江,最然后顺沅江而下,到洞庭湖边的汨罗江投江自尽的呢?
对历史有兴趣的朋友都应该明白一个常识,像屈原这样的一个士大夫,是不可能独自翻越雪峰山的,那么屈原到武冈这段历史是否存疑?
《送柴侍御》和屈原到武冈,其实都是同一问题,按今天的地理位置来分析,就是不合常理。
这些天,我翻阅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图集》,豁然开朗,找到了答案。
原来,此武冈非彼武冈,武冈在唐宋之间,辖区有大变动,治所来了个大位移。
原来,在唐朝和唐朝之前,武冈县是现在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位置,县治在巫水河边,属于沅江流域,从宋朝开始,武冈才迁到了现在的资水河畔。
以五代十国为分界点,之前的武冈属于沅江流域,之后的武冈属于资江流域,中间隔这雪峰山,这地理位置差别也太大了。
这张地图完美的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
沅水通波接武冈,在现在看是无法理解,但在唐朝确实如此。当时的武冈在巫水河畔,巫水是沅江的一级支流,当然可以直通同样在巫水岸边的龙标(洪江)。王昌龄实际上是送柴侍御到今天的城步去上任。
如此一来,“青山一道同风雨”,这句也好理解了,都在雪峰山西侧,自然同风雨了。
那么,屈原是怎么到的武冈,这个难题也迎刃而解,他到的不是今天的武冈。屈原一直是朔沅江而上,到了今天的城步(当时的武冈)以后,就原路返回了。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一个现象,屈原的作品里,关于资江中上游的地名一个也没有,屈原根本就没有走过资江。
至于现在的武冈市为什么有那么多关于屈原的古迹,原因也很简单,文人未必都通史,他们忽略了地址变更这个因素,在武冈境内找了一些跟描写相似的地点,兴建了一些古迹。
我举一个实例。
唐朝地理志《太平寰宇记》在邵州武冈县条目下载:渔父亭,即屈原见渔父处。
宋朝地理志《方舆胜览》在武冈军条目下载:渔父亭,即屈原见渔父处。
地理位置都变更了,史书还原封不动,全文照抄。难怪以后的文人会犯错误,在今天的武冈境内修了那么多有关屈原的建筑。而且,这些古迹也大多是明清时期修建的,估计就是这个因素。
而城步又是个后起的县,古时读书人也不多,也没人去研究这段历史,可惜白白浪费了这些好则文化资源。
屈原到溆浦县后就返回了,还城步。扯蛋。
屈原到资、沅地点应是离洞庭湖不远的地方,长时间生活在益阳地区。
对平台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