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笔下,一提到塞外,那真的是美得苍凉,美得雄壮,美得不拘一格,美得征服了人的感官。
正因如此,王维出塞了后,便写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展现出了塞外孤寂雄阔的大漠风光。
李贺出塞了后,则描绘了“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绝美诗句,表达出塞外与烟雨江南截然不同的奇异夜景。

乔备出塞了以后,便写下了“沙场三万里,猛将五千兵”的雄壮诗句,描绘了戍边战士追逐狂沙万里,血染边关的悲壮。
而到了满清,当纳兰性德看到塞外如霜似雪的大漠狂沙,听到了那穿透塞外天空的号角声响,瞧见了如血一般火红的枫叶。
他的内心的诗意再也抑制不住,于是以词的形式写下了一首满清最苍凉的词,描绘了他眼里不一样的塞外。其词如下: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词人及背景词人纳兰性德生于满清的叶赫那拉氏世家,属于满洲正黄旗人,其父亲更是满清的大学士明珠。

纳兰性德自幼习文练武,是难得的文武全才。与陈维崧、朱彝尊合称为“清词三大家”。
但是由于纳兰性德的词清丽婉约,文风脱俗,情感深沉,如倾如慕,如怨如诉,哀婉动人,从而被后人誉为“满清第一词人”。
公元1682年八月,二十八岁的纳兰性德奉命与副统郎谈等人出塞,前往梭龙。在出塞的途中,纳兰性德看到塞外那奇特的风光,顿生诸多感慨,于是作下此词。
深度赏析在纳兰性德的这首《蝶恋花·出塞》中,词人通过对塞外古战场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天下兴亡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词的上阕,开篇的“今古河山无定据”一句力似千钧,如横空出世一般,表达了古往今来,国家盛衰,兴亡更替,都没有一定的定数。

这一句词,如同道破了天机一般,说尽了历史的多少沧桑巨变,说尽了今古多少朝代的兴衰更替,说尽了世间多少岁月的变化无常。
说出了这一句词的词人,亦如一位清醒的旁观者,看透了历史兴亡更替的规律,看惯了那些在岁月中轮番上演的兴衰跌宕的一幕幕故事。
而这一幕幕的跌宕起伏的历史,天天都在尘世中上演,起页如巍巍秦汉,翻页如盛世唐宋,合页如过眼明清……总之是难有尽头。
接下来的“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两句词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眼前的塞外画角声声,万马奔腾的一幅和平景象。
而这样的画角声声,这样的万马奔腾,使人仿佛听到了古战场上响起的号角声,使人仿佛看到了古战场上那你来我往的战马驰骋。
而回过神来,一切又都回到了应有的平静,一切又都回到了生活的常态。这样的描写,不仅显示了塞外游牧民族的特有的风情文化,而且还表达了世事的无常。

除此之外,到了上阕的最后两句,词人还说:“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它的意思即是:
放眼茫茫塞北,万里风光,尽是黄沙漫漫,荒凉凄冷,想要找一个说话的人,却连个人影也看不到,只有那浑身长满了血红枫叶的老枫树,在萧萧的西风下瑟瑟发抖。
在这样“荒凉”的漫漫黄沙之中,在这样凄冷的瑟瑟发抖的红叶之下,让人不得不想起在此处发生过的大战。
这样的大战,皆是各民族为了争夺这脚下的土地,致使这里金戈铁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染红了这片火红火红的枫叶。
时至今日,让人一看到这些枫叶,便又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在这里发生的一切故事,从而又一次把人带进了对历史的回忆。
词的上阕,以写景为主,而词的下阕,却以抒情为主,表达了词人对古战场的看法以及感受。
首句的“从前幽怨应无数”紧承上阕,表达了词人面对古战场上的荒凉景色,猜想以前发生在此处的各民族的战事应该数都数不清。

这里的“幽怨”指的是我国古代各民族、各部族之间的相互冲突、征战与和解;而“应无数”则表达了词人对古战场上发生的战事的猜想。
因为这样的“幽怨”,各民族之间经历了无数的“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即经历了无数历史的烟云,发生了无数的征战,也在产生了无数的和解。
这里的“铁马金戈”代指的是各民族之间发生的冲突与与征战;而“青冢”指的是昭君墓,此处用来代指那些为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解而作出“和亲”牺牲的人们。
这两句词既表达了词人对古代那些为国家征战、为和平而作出贡献的英雄们的尊重,也表达了词人对生命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到了词的最后两句,词人写出了全词最深情的两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而这两句即是说:“我伫立于古战场边,回顾过去在古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不禁让我心系祖国的万里河山,更让我对这片土地情深似海。”

“我心内的这份深情,恰似那暮光中的深山秋雨,缠绵悱恻,意蕴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里的“情”,既是对古代英雄与古遗迹的深情缅怀,也是词人对未来寄予厚望和期盼的一种心理。
尤其是最后的“深山夕照深秋雨”一句,更是一幅蕴含了词人无限情感而又凄美无比的画面。
在这样的画面里,既有着词人对时间的思考和回味,又有着词人对历史规律的感慨与哲思。
因此,这最后的两句,真可谓是深情而绝美,美得令人心醉,美得令人遐想无边。
总的来说,纳兰的这首《蝶恋花•出塞》给人的感觉真的是无比的苍凉,无比的凄美。
特别是最后的“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两句,不但表现出词人令人心醉的凄美笔调,而且还表现了词人无比的深情。

而从纳兰最终的词义来看,词人内心的想法是希望各民族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而不是相互征战,相互讨伐。
这一点我们能够从词的整个下阕中看出,词人引用昭君的例子,就是为了让世人看到无数人为了各民族之间的和平而作出了无数的贡献和牺牲。
所以,在词人凄美无限的笔调中,他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山河壮丽无恙,人民安居乐业!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不妥之处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