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这个词,越来越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里。
因为人口老龄化已经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我们每个人周遭的现实。
中国在2021年正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即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4%。像上海这种超大城市,户籍60岁以上人口甚至高达37.4%。
最近一项发表在核心期刊《人口研究》的论文指出,中国成为全球百岁老人数量最多的国家,女性百岁老人数量是男性的2.38倍。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到2050年,中国百岁老人将接近50万,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数量将达到37.18人。非常惊人的数字。
图源:微信新闻热搜
还有一条热搜更是紧迫性拉满——#中国将迎来人口死亡高峰#,专家呼吁加快安宁疗护体系建设。
总之世纪时钟不断逼近零点的倒计时,敲响“养老纪元”的开始。
退休生活的天花板
在富人世界里,老年生活的丰富程度可以说是超越了普通人的想象力。
香港文化的黄金时代,活跃着各领风骚的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蔡澜。
到了2024年,四大才子只留蔡澜一人。
而最近,83岁的蔡澜又火了一把。
潇洒一生的他,正过着人人艳羡的神仙养老生活。
住的,是俯瞰香港的顶级海景酒店公寓,窗外就是繁华的维多利亚港。
日常,有助理、秘书、护士、外佣、司机、物理治疗师、按摩师总共8个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每个月花费至少50万。
但蔡澜说,这还不是他理想的退休生活。
8个人不够,“至少要有10个人”。
去年,蔡澜在妻子去世后,将家中的藏书、字画、古董通通送人,一番断舍离之后搬进了现住的豪华酒店,过上了无拘无束的神仙日子。
秘书帮他处理公务,助理安排生活,司机随时接送。
每天早上有治疗师指导运动,晚上有按摩师服务,还有两个印尼佣人负责日夜照料。
他很少再参加大型聚会,都是约上三五好友小聚,吃饭喝酒,谈天说地。
闲来就喝茶、打游戏,想几点睡就几点睡,想几点起就几点起。
想吃花雕泡的黄泥螺了,他一个人吃得酣畅淋漓,大醉两天久睡不起。
谁想来指导他的生活?
不可能的,都被他骂出去。
金庸以前曾这样形容蔡澜:
“琴棋书画、酒色财气、吃喝嫖赌、文学电影,什么都懂。”
他这一生,吃够了,玩够了,浪够了。
如今步入晚年,也是十分享受十足洒脱:
“活一天够一天,什么时候走,没什么所谓。”
面朝大海,散尽家财,风流到老。
蔡澜现在的日子,称得上是极致的养老模版了。
有钱人的退休生活,果然是各有各的天花板。
之前还看过国外一种流行的养老方式——邮轮养老。
比如美国的老太太Lee Wachtstetter,晚年时卖掉了佛罗里达的房子车子,变卖了大量财产,离开儿女搬上一艘豪华邮轮,生活了约十年。
在这座漂浮于海上的超级度假酒店里,她有自己的房间。
足不出户,她便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交友、跳舞。
然后一次次环游世界。
全世界几乎所有能停靠的港口,她都游玩过了。
于是到后来,当其他游客都下船去观光,她会选择留下来,独享一整座邮轮的奢侈服务。
享受高级的餐品,舒适的环境,丰富的演出和娱乐项目......
每年支付17.5万美元,即可在邮轮上安享晚年。
Lee Wachtstetter说:
“我过着童话般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这样。”
也许香港的蔡澜、美国的富婆,距离略显遥远。
那不妨把眼光收回来,再看看你我身边。
也有不少人在过着理想的养老生活。
网上有人探访过上海的五星级养老院,直接刷新大家对退休生活的认知。
要娱乐,养老院有配了舒适真皮沙发的电影院、高档宽敞的KTV。
图源:b站-杰克小兔,下同
要健康,有设备昂贵的健身房、干净开阔的游泳池。
要休闲 ,有书画教室、咖啡厅、图书馆......
还有乒乓球比赛、摄影比赛等等忙不过来的社团活动。
说是养老院,但有一大批年轻人看了之后,心动了,馋哭了。
年轻人,爆改养老院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豪华酒店养老、邮轮养老、五星级养老院,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传说。
神仙退休日子,还得靠钞能力。
可是每个人都将面对老去,老去后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模样,普通人又该去哪里找寻参考答案?
答案,正在身边萌芽。
也许你听说过南京的“时间银行(南京市养老服务互助时间平台)”。
这是南京推出的一种互助养老服务。
年轻人为老人上门送饭、买菜、陪诊、理发、打扫、清洁、陪伴,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一件件小事,都可以换算成“时间币”。
等到志愿者年满60岁,便可用“时间币”兑换养老服务。
志愿者上门送餐,图源:一条
有了时间银行,南京实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图景。
有的老人出门走不动了,给附近相熟的志愿者打一个电话,就可以搭电动车回家。
图源:网络
也有年轻人希望自己攒下的时间币,可以在将来转赠给奶奶使用。
这种“存储-支取”的概念,让人直接感受到时间面前,人人平等。
老去,是我们每个人终将要面对的课题。
同时,老去也是一个遥远的想象。
我们正是在身边的老人身上,想象未来的可能性。
于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通过爆改养老院,拓宽这一代老年人生活的可能。
比如,最近出现的27岁养老院院长。
他的网红养老院,潮到了极致。
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了80岁的老人,平时拍短视频、打电竞、做直播、5G冲浪,打破大家对养老院暮气沉沉的刻板印象。
老人5G冲浪,图源:网络
再比如,第一批00后少走40年弯路,已经住进养老院了。
他们和老人住在一起,用陪下棋、看书的服务换房租。
图源:央视网
1000块的房租,10小时服务可减200,20小时减500,30小时即可免租金。
这样既省了开支,又在跨代共居里看见了真实的老年生活。
最近更夸张的,还有爆火的青年养老院。
在依山傍水的西双版纳,一群青年暂时“退休”,住在一起提前感受养老生活。
图源:一条
他们在这里无所事事,闲来就打八段锦、种地、徒步、划船、休息......
它叫“青年养老院”,是养老院的变体,更是年轻人的精神避难地。
毕竟这代年轻人的一大梦想,便是“早日退休”。
而退休后能不能过上理想的生活,我们只能一边想象,一边摸索。
3.7万年轻人扎堆「适老化」
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居养老”当然是人间理想,不过距离当下就能切身实践的操作,还有些时间距离。
而且我国养老的实际形势其实遵循的是“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在机构养老。在全世界也主要是居家养老,养老机构只是一种补充。
于是年轻人们开始扎根居家养老,研究起一个新概念叫做“适老化改造”。
图源:豆瓣小组
豆瓣上有个叫“适老化改造促进会”的小组,有3.7万名成员聚集在这里,他们更多是90后、00后的年轻人,自称“未来的老人”,为自己和父母未雨绸缪。
他们的目标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改造成一个老年人也能够安全、幸福地度过余生的世界”。
适老化改造小组的公告
翻看里面的内容,很多都很有启发性。
最基础但也是最直接有效的当然是装电梯,现在很多小区都在旧楼改造加装电梯,各地政府都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别看这一步不起眼,其实是事关人生活半径的大事。
上下楼层方便,不费腿脚,意味着能畅通地进入公共空间,生活半径的大小决定着社交圈的范围,也影响着人的生命质量。人的生活不应该被小小的楼层距离所限制,所以去除家门口的关卡是必要的。
推荐播客:从适老化改造到信息无障碍
比起老小区的楼梯,电梯是一种无障碍设施,服务的不仅是腿脚不便的老人,还有小孩、孕妇、残障人士、搬重物时刻,每天上下楼无障碍其实也保护了所有人未来的膝盖。
与之相类似的逻辑,就是在室内做各种类型的防滑改造(装扶手、防滑垫、去除屋内台阶、调整台面高度、家具边缘做圆角等改造),这也是看似微小实则关系重大的举措。
推荐B站视频@李小冷不冷《不是养老院住不起...》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跌倒是65岁以上老年人上海死亡的首要原因。
75岁以上老人因跌倒导致髋骨骨折后,约50%在一年内死亡。
图源:三联微博
比如一个小小的入厕台阶,每年要经过它几千上万次,假如其中一次不慎摔倒都可能酿成不可逆的后果。
这么一看,充满了各种跌跤隐患的家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安全,而是危机四伏。而防滑改造就是尽量消除未来的隐忧。
中国平安为30万中国老人提供居家安全评估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从国外学习了养老照护以及适老化设计等专业知识,国内首批养老本科专业今年业已毕业,目前的状况是年轻人对养老领域的关注甚至超过了中老年人,而推广适老化改造在年轻群体已逐渐建立初步认知,反而老年人兴趣寥寥。
很多做相关领域的年轻人发现,适老化改造以前被忽视的一点,今天看来反而是推进的关键,那就是有关尊严——
老年人不愿配合政府加装扶手的项目,有诸如不美观、没必要、冤枉钱等借口,核心原因是装扶手意味着时时刻刻向世界承认老了不中用,在家也感到丧失尊严。
所以装扶手不能只是装扶手,而要兼具更多功能,可以是浴室毛巾架、厕所纸巾托盘、墙面置物柜等,这样家的主人更易于接受。
图源:@李小冷不冷
浴室适老化是改造的重中之重,其实也事关尊严。
推荐播客:适老化改造才是新趋势
讲到“让偏瘫奶奶自主洗澡“经历
由于害怕跌倒、洗澡不方便、需要他人帮助、暴露隐私等原因,也许老人就会选择减少洗澡的频次,这就是老人味的来源,何况个人卫生也关系到健康和幸福感。
图源:@李小冷不冷
上海适老化改造,每户能补贴最高3500元,其中就包括“浴改淋”套餐,把浴缸改作淋浴,进阶一点的安装淋浴凳,即便腿脚不便、下肢偏袒者也能完全独立清洁,坐着就能全身洗干净,这种对身体的掌控感能带来极大的尊严。
上海相关政策
同样必要的是减少屏风等阻挡视线的屋内设计,最好足够通透,既保障空气流通,也一眼能望见屋内情况,避免重复走动。同时在浴室、卧室等地方安装“一键告警”的装置,以防不测。
在智能家居方面也有大量适老化需求,现在别说老年人,我们也越来越玩不懂动不动跳转广告的智能产品了,中老年人更是面临“数字失能”的危机。
AI辅助监控传感器
都在说科技向善、AI向善,那么惠及老年人就是不可缺少的一环,目前AI养老家居的发展方向侧重于位置监控、健康监测等方面。
家的适老化改造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板,而是在每个家庭具体而微的细节中,譬如门把手的选择就要考虑直把手而非圆把手,更好用力,便于操作。
图源:周燕珉《适老家装图集》
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周燕珉早在2011年就出过许多部关于适老化建筑的著作,里面还关注到更多类似的细节。
而生活的幸福感往往就藏在无数个家的细节里。
周燕珉相关著作
当然适应老年人生活不仅仅是家的职责,更是社区公共服务应当顾及的责任,人不应活成孤岛,9073模式中的7社区养老服务,就是带动居家养老的经脉。
地方政府相关政策
各地政府都在大力扶持社区养老计划,除了用社区空间做老年食堂、护理中心、日托服务、休闲娱乐场所等,还会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
地方政府扶持养老相关服务的开展
上述这些无论是设置、服务还是机构,其实都是重新检视老年生活,拆成了具体的方面。
这样就会发现“养老”这个词不再抽象又令人恐惧,而是有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也能赋予年轻人以能动性。
深圳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
每个人都会变老,老年是一种处境,当我们认真检视老年生活,也是在重新认识生命,打开另一种哲学观。
我们开始倡导共生、互助的理念,人本主义的光辉便重新浮现出来。
其实“适老”这个词都不够准确,有学者提出“无障碍”这个词也许会更加准确,我们为一个老年人也能安全幸福生活所做的努力,其实造福的是更大的群体,包括目前看上去四肢健全的我们。
2011年《世界残障报告》的数据显示每个人平均11%甚至更长的时间都处在“残障”状态中。
强大是一个相对的、短暂的概念,而脆弱也许才是生命的底色,除了慕强,人类还要学会的是与脆弱共处。
思路打开就会发现我们愿意为家里新添婴儿而花大价钱做适幼化改造,却觉得适老化是某种难以正视的认输,本质上还是崇尚“增长、发展、变强”的优绩主义作祟。
要摒弃这种老年羞耻,或者说恐弱心理,我们终将老去,生命的某一刻无可避免会成为弱者,所以应该去创造一个“弱者也能有尊严的世界”。
做一件事最佳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那就从脚下开始,一点一滴,一砖一瓦去实践。(hikari、黄瓜酸啤)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视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