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0-1岁宝宝的肢体语言?

浩波说育儿 2025-04-09 17:13:00

在某天下午,莉莉正准备给九个月大的儿子斌斌喂奶。

突然,斌斌扭过头去,推开奶瓶,小脸一副不情愿的样子。

莉莉不禁自言自语:“小家伙,你不饿吗?”身边的婆婆嗔笑道:“瞧你这没经验的样子,他只是在说他不想吃呢!

这小小的互动,让莉莉意识到,也许斌斌有自己的一种说话方式,只是她还没有真正读懂。

破解宝宝的哭声密码

大多数新手爸妈都有这样的苦恼:宝宝总哭。

不同的哭声传递不同的信息,但我们常常难以分辨。

夜晚,隔壁家的小刚又开始哭闹,年轻的父亲小李急匆匆地过来借手忙脚乱,他试图通过摇晃和安抚来止住小刚的哭声。

经过几次尝试后,小刚总算安静下来,但小李也累得不行。

但实际上,宝宝的哭声能反映出很多信息,不妨花一点时间来观察:或许是饿了,或许是困了,有时甚至只是想得到一点关注。

比如,急促连贯的“啊—啊—啊”可能是在说“我饿了”;而间歇性的啜泣加揉眼睛或许是在表达“我困了但睡不着”。

小手小脚有话说

除了哭声,宝宝还有许多表达需求的“小动作”。

有时候,当妻子小美忙碌于厨房时,女儿的手臂疯狂地挥舞着,好像在编织一场无声的咏叹调。

小美后来意识到,女儿是在说“来抱我”。

这些小手小脚的动作传递的信号跟哭声一样重要。

当小家伙开心时,他可能会开心地踢蹬小腿或者咯咯笑;当他累了,你会发现他的眼神茫然,甚至烦躁不安。

不过,了解这些肢体语言的关键在于,要经常与宝宝互动,对他的每一个手势都作出回应,比如说:“哦,宝宝想让妈妈抱抱呢!”

与宝宝的对话三部曲

与宝宝的互动绝不仅限于识别信号和被动响应,主动的交流同样至关重要。

小丽时常与家中的新生儿共享“脸对脸”的互动。

在换尿布的时候,她会直视宝宝,对他说:“宝宝尿布换好了,舒服了哦!

这些“对话”不需要多复杂,但要真诚、面对面。

除了面对面交流,另一技巧是重复。

每次换尿布时,轻声且不断地重复同一句话:“换尿布啦,换尿布啦。” 时间一长,宝宝就会对这些声音形成条件反射。

等待也是重要一环。

0-1岁宝宝的表达并不像成年人的对话般即时,爸爸妈妈们更需要一些耐心,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当宝宝想要某样东西时,别急着立马拿过来,不妨等上片刻,提个小问题:“想要这个玩具吗?”等他点头或者发出“嗯嗯”声,再递给他。

按月龄进行的沟通策略

不同月龄的宝宝有不同的沟通特点,而创造适合的互动方式会更有效果。

对于0-3个月的新生儿来说,模仿子宫环境的声音,比如轻“嘘”的声音,能帮助他们安心入眠。

抚触按摩也是这个阶段的绝佳选择,边轻抚宝宝边柔声说道,能瞬间拉近与宝宝的距离。

4-6个月时,宝宝开始能够辨识更多的声音。

这时的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声音游戏”与他们互动。

学着宝宝发声,回应他们的“啊”或“咯咯”声,甚至加入一些拟声词,瞬间拉近与宝宝的距离。

而7-12个月的宝宝,已逐渐能听懂一些简单指令,这时通过肢体语言加强沟通,称得上是事半功倍。

教宝宝用简单的手势表达需求,比如拍拍肚子表示饿,慢慢地他们会越来越自如地使用这些手势。

与小婴儿的交流远比显而易见的更丰富多彩,在这场无声的对话中,聆听不仅仅是回应需求,更是一种信任和爱意的传递。

每一个“小信号”都在告诉我们,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样丰富。

真正倾听并回应,是给宝宝最温暖的陪伴,也是让他们理解世界的第一步。

通过这种沟通,宝宝不仅能更自在地表达自己,也更愿意与周围的人用心相处。

这正是他们走向社会、建立良好关系的起点。

0 阅读:4

浩波说育儿

简介:浩波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