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晚上和妈睡还是和老人睡?10年后发现了这3点差异

浩波说育儿 2025-04-08 15:48:00

小琪的晚上总是繁忙的,晚上六点下班匆匆赶回家,还得赶在儿子小宁睡觉前陪他看看书。

不同于一些家庭,小宁的晚间时光几乎总是和奶奶度过的。

因为小琪是个职场妈妈,晚上常常加班,她必须依赖奶奶来照顾夜间的小宁。

而这样跟奶奶一块儿睡年复一年。

你是否好奇,时间长了会有什么不同呢?

安全感与亲子依恋:早期陪伴的重要性

小时候,小宁总是奶奶带着入睡。

有一次,他半夜突然醒来,因为没看到妈妈而哭闹不止。

小琪赶紧从客厅跑过去,拥抱他,孩子这才稍稍平静。

根据心理学研究,0到6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

如果主要由妈妈陪伴,孩子更容易获得稳定的情感联系。

这并不是说奶奶就不懂得照顾,但在情感交流方面,年轻父母通常倾向于用更多的互动方式来塑造亲子关系,比如讲故事、哄睡,而这些都有助于安全感的提升。

独立性与生活习惯:谁在培养?

小宁虽和奶奶入睡,但小琪坚持着某些原则。

在小宁稍大一点后,开始尝试分床。

奶奶总怕孩子着凉,半夜给他盖被子。

渐渐地,小宁似乎对这种外界的安抚有了依赖。

相较之下,小琪的同事雅雅更早让自己的孩子单独入睡,这让她的孩子在面对新环境和挑战时显得更加从容。

究其原因,雅雅的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自主处理很多事情,从独自睡觉开始,这种独立性对于以后住校、旅行、面对变化的生活都有益处。

性格与情绪管理:影响孩子未来的因素

职场妈妈往往面临时间不够的现状,很多时候没能及时在情绪管理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小宁在有一次跟妈妈出门时被别的小朋友抢了玩具,一个劲儿地哭,奶奶则只顾劝慰他。

奶奶带孩子往往比较关注于“吃饱穿暖”的部分,而对于孩子的情绪引导可能稍显不足。

这并非说奶奶有意忽略,而是由于生活习惯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但妈妈在场时,小宁会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你为什么不高兴呢?”这种主动的沟通帮助小宁学会了分享他的感受。

随着时间推移,小宁在幼儿园活动中逐渐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

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

小琪慢慢发觉,只要多给小宁一些时间,耐心指导,孩子表达情绪的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老人带娃的优缺点:冷静看待养育方式

不可否认,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们确实很多,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小琪的姐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几乎是在外婆照料下成长,却一直健康快乐。

老人们的育儿方式较为内敛和谨慎,这对孩子的耐心抚慰、文化传承都是一种获益。

例如,小宁常在奶奶的膝上听到关于她那个年代那些美好而温暖的故事,这是他和妈妈相处时不太有的。

其实,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特别的背景和安排,没有哪种育儿方式是绝对的好或不好。

关键在于,年轻的家长观察到了生活中各种育人的细微之处,尝试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一些参与,尤其在关键的夜晚时光里。

比方抱着孩子看书、安抚他的恐惧。

回望这些年,小琪逐渐明白,养育孩子的过程不仅是对孩子的塑造,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成长。

她愈发珍惜那些平实而温暖的夜晚时光了。

无论是和奶奶或者妈妈,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身心成长的那份专注和心意。

孩子跟谁一起成长,总有深厚而独特的情感,它们慢慢沉淀,并将融入他们未来的生活。

这个过程如同巧手织布,密密麻麻的情感线交织于一起,织出缤纷的岁月画卷。

给孩子安全感和自信的心灵,让他在未来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有力,这才是妈妈希望的。

0 阅读:0

浩波说育儿

简介:浩波说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