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拔节期是病害防治的关键时期,以下是5大病害的识别特征及防治方案,供参考:

1. 纹枯病
识别特征:叶鞘出现中间灰白、边缘褐色的云纹状病斑,后期病斑可侵入茎秆导致枯死。
防治方案:
选用戊唑醇、丙环唑或肟菌·戊唑醇喷雾,亩用量按说明书使用。
喷药时加入有机硅助剂,确保药液渗透至植株中下部。
2. 茎基腐病
识别特征:茎基部出现褐色或黑色坏死斑点,严重时植株矮化枯死。
防治方案:
返青拔节期喷施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或嘧菌酯·丙环唑,重点喷淋茎基部。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避免过量氮肥。

3. 白粉病
识别特征:叶片、叶鞘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后期变灰褐色并产生黑色小点。
防治方案:
病叶率达10%时,用三唑酮、氟环唑或腈菌唑喷雾,严重田块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搭配磷酸二氢钾和芸苔素内酯,增强抗逆性。
4. 条锈病
识别特征:叶片沿叶脉出现黄色条状孢子堆,后期表皮破裂散出粉末。
防治方案:
落实“带药侦查”策略,病叶率0.5%-1%时立即普防,选用戊唑醇、三唑酮或烯肟·戊唑醇。
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菌源。
5. 赤霉病(预防为主)
识别特征:穗部出现粉红色霉层,籽粒干瘪。
防治方案:
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时,喷施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或戊唑醇,药后6小时内遇雨需补喷。
拔节期可喷施免疫诱抗剂(如氨寡糖素)增强抗性。

注意事项:
倒春寒前3天灌水或喷施防冻剂(如氨寡糖素)。
拔节期禁用除草剂,避免药害。
药剂防治建议采用“一喷三防”方案,混合杀菌剂、杀虫剂及叶面肥。
以上方案综合了多地农业部门建议,具体用药需结合田间实际情况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