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时候,因为士族和宦官的的权斗导致朝廷中枢系统瘫痪,地方门阀势力乘机崛起,直接导致东汉末年军阀林立的局面,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洗牌,最后天下剩下了刘备、孙权、曹操三个比较有机会的势力。
这三个势力中,刘备作为宗室之后,心存恢复汉室的梦想,为此奋斗数十年,最后虽然三分天下,但是奈何力量弱小终究不免灭亡,刘禅在邓艾攻打之下投降,至此,绵延数百年的汉朝正式走入历史,也标志着刘备恢复汉室的愿望落空。
刘禅投降那一刻,相信是有无数人怀着无奈、悲痛的心情的,刘禅投降之后的岁月中,这种悲痛和无奈不仅没有消弭,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这里面,对汉朝的惋惜、对刘备的同情、对刘禅投降主义者的鄙视和嘲笑。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用、汉终究是灭亡了,不管是惋惜、同情还是嘲笑都无法让逝去的汉朝重生,所以呢,需要找到一个负责任的人,刘备颠沛流离、奔波半生最后未能复兴汉朝,总得有人负责吧?
作为最后的投降者,刘禅自然成了天字第一号的战犯、各种嘲笑和讽刺都潮水般的涌向刘禅,作为在位40年的皇帝,无法守护祖先的基业,他自然逃脱不了干系,这是不是表示他是蜀汉灭亡的罪魁祸首?
歪史以为,这一切都得从汉武帝开创的察举制度说起,汉武帝为了改变贵族政治的问题,颁布了察举制度,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制度的核心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推举给朝廷选用,这种制度经过300年的祭奠。
因为做官需要别人推举,被推荐之后投桃报李,如此反复的把察举制度变成了士族圈子商业互吹互相抬高知名度的途径,东汉末年的时候,汉朝所有郡国都积累了本地的门阀士族,也就是高门大户。
这一些高门大户盘根错节,长时间的声望和权力垄断、把持了郡国的所有权力和经济、人脉。这一些地方的实权家族成了地方的土皇帝,没有他们的配合、朝廷的地方官是无法站稳脚跟的。
反之,朝廷的地方官要想行驶朝廷的权力,必须和他们合作,如果不和他们合作,那么没关系,换个肯跟他们合作的又不困难。这个就是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势,如果顺应这个趋势,都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如果不能,那么最后成为历史上的一串名字。
简单的说,朝廷需要和这一行大姓分享权力,对比,刘表被任命为荆州牧之后,单骑入荆州通过拉拢、联姻的办法很快把握了荆州的权力,实际上形成共治。孙权更是和东吴的门阀士族互相通婚、联合来共治,而曹魏则是直接颁布九品中正制度来保护士族的权力。
而刘备呢,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以及他的团队,都是理想主义者,以回复汉室为奋斗目标,汉室自然不会、也不肯分享权力给这一些大姓人家,所以我们看到的趋势就是,刘备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迅速俘获民心。
但是,他们却无法取得当地大姓的支持,始终若即若离,在徐州被出卖,在荆州盘踞20年一样毫无根据,在益州50年都无法建立取得当地士族的支持,一遇到敌人,投降派的声音就是惊涛骇浪。
对于投降派,如果军事保持优势的时候,他们足以压制,而处于劣势的时候,投降派的意见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对比历史上,在荆州,掌握权力的不过是刘备的原从派系、而在益州,掌握权力的始终是刘备的荆州人马,甚至从曹魏投降过去的姜维都能掌握军权,但是益州的人马都无法跻身于权力中枢。
结果就是,蜀汉的权力高层和地方实力是貌合神离的,对于这一些人,没有啥家国情怀,至于你要恢复的汉室,和我没有啥关系,反正我得不到好处,我干嘛要冒风险去替你完成梦想,换个人效忠没准能得到更多的权力,这就是刘备势力面对的局势。
因为秉承的浪漫主义情怀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格格不入的,或者可以说违背了历史发展方向,所以最后刘备的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刘禅最后的投降不过是给悲剧一个最难看的结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