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朋友们的生活也是越来越惬意。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这种越过越舒服的日子里,很多朋友的血糖都出现了问题。面对这种挑战,医生一般会提出2方面的建议,一方面,要求患病的朋友使用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患病的朋友改善生活方式,增强自律性。

生活方式说难也不难,无非6个字,管住嘴,迈开腿。很多朋友比较较真,在留言区问张医生,合理的运动到底能让血糖下降多少,可不可以代替降糖药?表面上看,非常简单的一个问题,但只要稍一动脑筋,朋友们至少可以发现3个问题。
首先,朋友们虽然知道运动可以降血糖,但对于降糖的程度,还是有很大的质疑;其次,大多数朋友对于合理运动是没有什么概念的,特别是有关于运动强度和运动的时长;最后,很多朋友都没有意识到,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降糖药的管理来说,都是必选项,治疗上需要双管齐下,不能顾此失彼。
当然,这些问题解释起来是非常麻烦的,张医生先从运动入手,一点一点的突破,尝试为朋友们讲清楚这些问题。事实上,运动不仅是天然的“降糖药”,更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关键手段。运动之所以能降糖,主要是因为三大核心机制:

1、运动时,肌肉细胞表面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数量增加,这如同打开了细胞吸收血糖的“大门”。研究显示,一次中等强度运动后,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能力可提升5倍,这种效应最长可持续48小时。也就是说,不但运动时会消耗血液中的糖分,即便是运动之后,这种效果是依然存在的。
2、长期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逆转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每周规律锻炼可使胰岛素受体数量增加,让同等剂量的胰岛素发挥更强作用。数据显示,3个月规律运动居然可以使胰岛素敏感性提升20%-30%,相当于减少药物依赖。
3、代谢模式互相切换,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运动初期,人体内主要消耗血糖,30分钟后脂肪供能比例会逐渐上升。这种“燃料切换”既能直接降低血糖,又能减少内脏脂肪,而内脏脂肪正是引发胰岛素抵抗的“元凶”之一。

聊到这里,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想过,日常生活中,运动方式是可以分为很多种的,面对如此多的运动方式,在降血糖方面,是否有区别呢?下面,咱们聊一下这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朋友们非常熟悉的有氧运动,主要有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此类运动对血糖的改善最直接。
它是通过提高心肺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聊到这里问题就出现了,大家都说好,到底好到哪种程度呢?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效果最佳,每周进行3~7天,每次20~60分钟就可以达到目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每天慢跑30分钟,平均血糖可下降1.78 mmol/L;快走也能降低1.09 mmol/L。若坚持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可下降0.5%-0.7%。

我们再来看一看,力量训练方对血糖控制是否有好处?很多爱健身的朋友都知道,这类运动包括举哑铃、弹力带训练等抗阻运动,这类运动通过增加肌肉量,可以提升基础代谢。研究显示,每周2次力量训练,可使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4%,尤其对降低空腹血糖效果显著。
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运动方式,对于血糖控制都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那么问题就出现了,到底哪种运动方式会更好呢?张医生给您的答案既不是有氧运动,也不是抗阻运动,而是二者联合,当有氧与力量训练结合时,降糖效果会产生“1+1>2”的协同作用。维也纳大学对900多名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证实,联合运动方案可使糖化血红蛋白最大降幅达0.89%。
生活中,还有一些训练方式,叫柔韧性训练,比如瑜伽,这类运动虽不直接降糖,但能改善关节活动度,预防运动损伤,是糖尿病病人的“最佳配角”。

正因如此,对于糖尿病病人而言,动就比不动强。当然,细节决定成败,在运动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注意。首先要注意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的科学配比,先说核心思想,中等强度的运动最安全有效。
低强度运动,比如散步,是以脂肪供能为主,适合老年人或合并心血管疾病朋友。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等,在心率达到(170-年龄)次/分钟时,降糖效果显著,且风险最低。此时,血糖平均下降幅度可达1-2 mmol/L。高强度运动,如冲刺跑等,可能会引发血糖“过山车”般变化,运动时血糖会骤降,结束后会因应激反应反跳升高,甚至诱发低血糖。
之后,咱们再来聊一聊持续时间,核心思想是:分段累计更易坚持!每天运动30-60分钟效果最佳,但不必一次性完成。研究发现,3次10分钟的快走,比单次30分钟运动控糖效果更好。总目标建议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总的来说,合理运动就如同精准的“代谢手术”,既能降糖,又能改善全身代谢状态。对于糖尿病朋友而言,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2次力量训练是最理想的方案;普通人群每日30分钟快走即可降低74%的糖尿病风险。
记住:运动的降糖效果不在于出汗多与少,而在于能否“规律”的坚持。从今天开始,穿上运动鞋,迈出控糖第一步,您的血糖值,正在等待被改写。
今天的内容就聊到这里,如果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我会带您了解咱们国内最前沿的医学知识,我是张医生,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