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神明”,为何是三尺?下半句才是精华

大道知行 2025-04-16 19:01:44

在《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谚语,可谓人尽皆知,更是常被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句谚语就是:举头三尺有神明。

它的意思是说:我们的一举一动,在我们头顶上方有神灵在默默注视着,告诫我们一定要谨言慎行,不要天良丧尽、坏事做绝。

有很多人读到这里,可能会想:为啥是三尺,而不是四尺、五尺?

❖ ❖ ❖ ❖ ❖

关于“三尺”,有一种说法是:在供佛时,从地面到佛像的距离刚好是三尺,所以人们认为神明在供桌上方三尺的地方看着你。

其实,这里的“三尺”,并非指具体的空间距离,而是表示一个虚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象征着道德和伦理的高度。

古人以此寓意,无论身处何地,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中接受着天地良心的审视。这三尺之上,既是神明的居所,也是我们内心道德的约束。它提醒我们,每一步都应谨慎,每一次选择都关乎品行。

清雍正时期,有一位叫叶存仁的官员,善于治水,且为官三十载两袖清风,哪怕官至河东河道总督,家中依旧清贫。

当地的百姓和下属都很爱戴他,等他离任时,纷纷前来送行,被他一一拒绝。

叶存仁心里清楚,即便如此,也难以阻挡大家的诚心和热情,所以只能选择趁夜偷偷乘船离开。

然而,他瞒过了百姓,却没瞒过下属,就在他准备乘船离开时,还是被下属得知,带着礼物前来送行。

原来下属是想避人耳目,不要损了叶存仁清廉的名声。此时夜半时分,四下无人,收下赠礼也没人会知晓,但叶存仁还是婉拒了,还赋诗一首:

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

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

“非常感谢你赠送的礼物,我不收不是怕别人知道,而是怕自己内心不安。”

“不畏人知畏己知”,说的便是要守住本心,骗得了别人骗不了自己。

从那以后,“举头三尺有神明”便和“不畏人知畏己知”结为一联,一直流传至今。后一句的意思是,事无不可对人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做人最可怕的是自己明知道是对的,却不敢那样去做。

哪里有什么神明呢,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和良知,一旦做了亏心事,它就会日夜惩罚,让我们惶惶不可终日。

人生一世,既要受道德约束,不做亏心愧人之事,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卑不亢。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行得正、走得稳,内心充满安宁与坦然。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