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五大美食家

大道知行 2025-04-15 19:32:2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吃的文化也是很讲究的。我国古代人不仅很爱吃,并且很会吃。也因为这样,才造就了我国八大菜系,各个菜系风格独特,美食品种众多,形成了庞大的中国菜系。

当代人们在美味的菜肴面前,很多人都以吃货自居,其实中国古代的吃货们在追求美食的享受上不比当代吃货们差,甚至更胜一筹。

1

伊 尹

伊尹是商初大臣,他原是商汤王妻子有莘氏陪嫁的奴隶,曾为庖人,善烹饪,以“鹄羹”等美味献于商汤王,并且以烹饪之术阐述治国之理,受到商汤的器重,后为宰相。

相传伊尹初见商汤时的谈话,后被整理成《吕氏春秋》中的《本味篇》,强调烹饪选料要熟悉原料来源与性能,调味不能太过,要掌握好火候与水质,还强调“九沸九变”,即加工精细,所有这些,反映出几千年前的烹饪理论水平确是令人自豪的,伊尹不愧为古代名厨的榜样。

2

刘 安

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美食家。他的美食家身份深入人心,以至于后世有人还写了一本《淮南王食经》。

刘安在美食方面的成就,最被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发明的豆腐,据说他是在炼丹的时候无意中将豆腐制作出来的。虽然这是个民间传说,不过明朝的《物原》《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刘安发明豆腐的记载。

3

杜 甫

诗圣杜甫,印象中,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似乎总是眉头紧锁,感怀天下苍生。但其实,杜甫并不总是苦兮兮的,他还是个颇有情调的“美食家”。

杜甫早年出身官宦,见识过不少富贵人家的精致美食。他曾在某位将军家中尝到一味生鱼鲙:“鲜鲫银丝鲙,香芹碧涧羹。”

杜甫身逢乱世,在粗茶淡饭中他都能乐在其中,翩翩成诗,领悟美食之道。拜访好友,条件简陋,只能用春韭菜和掺有黄梁的糙米执行,他写诗赞道“夜雨前春韭,新炊间黄梁。”

路边野果充饥,他能赋诗一首“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前半生游走仕途富贵之中,后半生沦落漂泊,更能体会一蔬一饭的重要与美味。一生颠沛,却对美食衷心不改,故常能苦中作乐,诗兴湍飞。

4

苏 轼

说到苏东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

然而,真正让苏东坡广为人知的,就要说到他的旷达和对美食的心得。

为了吃,他孜孜不倦地研究食物的各种烹饪方法,以至于一大堆的菜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如东坡肉、东坡豆腐、东坡羹、东坡鱼……苏东坡不仅会吃、擅做,还把美食写成诗文。吃鳊鱼,写《鳊鱼》;吃野鸡,写《野雉》;吃豆粥,写《豆粥》……

苏东坡的美食哲学,远不止“好吃”二字。他写《老饕赋》道:“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在他看来,美食是天地馈赠,更是精神解药。一锅东坡肉,炖的是“慢火细熬,终成大器”的豁达;一口荔枝甜,品的是“苦中作乐,甘之如饴”的洒脱……

5

袁 枚

袁枚是清代的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在吃的方面极有研究,他“吃货”的名气,丝毫不亚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他在吃上,有三个癖好,第一个,是每到别人家,都要带上家里的厨子。吃到好吃的,就让厨子到厨房里去学,别人若不愿意教,就“执弟子之礼”,死乞白赖地求。再不教,就想吃的时候抬着轿子去把别人家的厨师请来随园。第二个是爱收集食谱。第三个,是喜欢和名厨交朋友。

有生之年,他四处收罗美食的做法,写成了集中国古代烹饪理论和实践之大成的菜谱——《随园食单》。他用文人精妙的笔触,记录了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写出了一本纸质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