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作为养老体系的第二支柱,目的是共同为退休人员提供补充养老保障,但现实中两者待遇差距显著。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谁胜一筹?
下面通过具体案例,从缴费比例、领取方式等角度解析差距的根源,数据看懂制度差异。

湖南某银行退休员工,工龄40.5年,基本养老金9700元/月,企业年金每月领取4000元,发放54个月,合计年金账户为21.6万元。
一般来说企业年金最长可领8年,但具体到个人的期限要根据企业年金方案的约定来看。
接着来推算缴费情况:假设其退休前月薪3万元(年薪36万),按企业年金最高缴费比例,企业8.33%+个人4%计算,年缴费总额为:
36万×(1/12 + 4%)=3万+1.44万=4.44万/年。
该银行员工实际领取总额21.6万元,估计是因参与年金时间较短或投资收益较低。

湖南某事业单位高级教师,教龄36年,职业年金每月1080元,发放139个月,合计年金余额15万元。
缴费情况计算:教师月薪为8000元,职业年金按单位8%+个人4%缴纳,月缴费960元。
从2014年10月起至2024年10月退休,
十年累计缴费:960×12×10=115200元,
按139个月发放,因2014年养老保险并轨后开始缴费,实际缴费年限10年,累计缴费11.52万元,加上投资收益后账户约15万,
合计月领:1080元(15万÷139)。
此案例数据反映了职业年金基数低的特点。

职业年金:强制缴纳,单位8%+个人4%,基数按实际工资计算。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普遍低于金融业等高收入行业,以致年金累积额度受限。
企业年金:各企业自愿缴纳,企业缴费上限为工资总额的8.33%(1/12),合计不超过16.67%。效益好的国企央企往往按高比例缴纳,且员工工资基数高。
比如案例中银行职员月薪3万,远远超过教师的8000元,直接拉大了差距。
2. 覆盖范围与持续性对比职业年金覆盖78.6%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而企业年金仅覆盖7%的企业职工,并且集中在国企央视。民营企业很少参与,因此大多数企业员工并无年金补充。
银行等国企通常为全体员工缴纳年金,缴费稳定;事业单位虽强制缴纳,但职员工资增长较慢,缴费基数变化不大。
3. 领取方式与时限职业年金:必须按月领取或转为商业养老保险,领取期长达139个月,实则分散了每月所领金额。
企业年金:可一次性或分阶段领取。案例中选择54个月短期发放,所以月年金高达4000元。若按139个月发放,则月领约1554元,与教师差距缩小。

企业年金由专业机构运营,长期收益率可达5%-7%,而职业年金投资范围有限,收益较低。假设银行职员年金账户年均收益5%,30年缴费后本金加收益相当可观。
再观政策,企业年金有税收优惠,国企更会利用政策红利,拉开与事业单位的差距。
综上所述,企事业年金差距较大,缩小差距有哪些可行途径呢?1. 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比如推广湖南经验,强制要求国企全员参保,鼓励民企通过税收优惠参与。
2. 优化职业年金投资机制:放宽投资限制,提高年金收益。

3.采用弹性领取方式:允许职业年金选择更短领取期,可根据个人需求定时长。
说实在的,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的差距,其实是高收入群体与“体制内稳定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资源分配问题。唯有通过平衡与政策引导,才能让“第二支柱”真正成为退休人员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