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如果你妈讨厌你,只喜欢你弟弟,而且他们共谋要把你除掉,你怎么办?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根本意识不到有人要害自己,意识到的,也可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有些人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然而,这对郑庄公来说是小菜一碟,他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弟弟给除掉了。其中蕴含的道理就是第三十六章的内容,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左传》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从小不被妈妈姜氏待见,他妈妈甚至想把太子的位置给弟弟共叔段,郑武公当然不同意。郑庄公即位之后,他妈妈就替他弟弟要地盘,要封地。要的封地制邑不怎么好,郑庄公大手一挥,其他地方都可以,就那个地方不行。他妈妈就要了京邑。他弟弟就开始在京邑加高城墙,当然这不符合制度。后来共叔段又命令边境地区听从自己的命令,并且划到自己的封地。弟弟地盘又扩大了,威胁到了郑庄公,郑庄公依然不动声色。共叔段继续搞各种动作,修城墙,屯粮食,修整武器,练兵,一切准备就绪,只等着偷袭国都。更要命的是,郑庄公的亲妈姜氏准备开城门接应。
然而,情境都在郑庄公的掌控当中,弟弟只是一条釜底游鱼。
结果可想而知,共叔段被打得很惨,逃到了共国。
这一切郑庄公不知道吗?当然知道,他就是放任自己的弟弟做出这些事情,这样就有理由把弟弟除掉。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我想要收拾你,先让你狂。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想要让你变弱,首先让你自认为自己很强。将欲废之,必固举之。想要把你废掉,你把你抬得高高的,你就是高高在上的京城太叔。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想要你的东西,先给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所以,有人说,老子的这一章含有阴谋的思想。
但是,要知道,屠龙宝刀,既可以杀人,也可以救人,关键在于你认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去用这把宝刀。
那么,如何用好这把屠龙宝刀,让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变得更好呢?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如果我们想要对方收敛,那么我们就需要先让他膨胀。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想要弱化对方,就要先强化对方。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如果我们想要废除对方,那就先把他捧起来。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如果我们想到得到,那么就先给予一些。
是谓微明。这是体现在生活当中微小但是又明显的道理。
柔弱胜刚强。柔弱胜于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像是鱼儿不能离开水,国家的利器,不要拿出来吓唬人。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本章是用道的方法,既可以用于谋略,也用于兵法,还可以用于管理团队、培养孩子。
任何事情都需要放在情境中去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还终阴,阴极返阳。从张到歙,从歙到张,从强到弱,从弱到强,从废到举,从举到废,花开花谢,月盈则亏,水满则溢……都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这一切就像四时变化的规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四时变化提前准备,把情境壮大,也可以加速情境的破裂,重建情境。这就需要根据情境的不同,来使用不同的策略。
这些就是我们中国人和其他人种的思考方式不一样的地方。欧美人种都是要求别人先静下来,Shut up! 你要听我说。我们中国人正好相反,什么都是你要动起来,我先听你说。要求别人静下来,就像你在钓鱼的时候,要求鱼停下来一样。而人的思想,只有动的时候,我们才能知道他想干什么。一个人要是坐在那里动也不动,你根本就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那我们就只好用猜的了。
所以我们中国人很明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个才是自然法则中的动平衡。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想要让一个人收敛,我们可以采用让他张扬的办法。我们现代家长总是要孩子自信,然而,一个人的自信来自于知足和知止,这样人才能知不足和知进步。把孩子培养的没有了知足和知止这样的自知力,是很不妥当的一件事情。现在有多少孩子有迷之自信,我很强,我很棒,真正做事的时候,碰得头破血流,而且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有极大的可能不敢去正视。
那么,一些水平很高的领导在培养员工的时候,就会用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当发现自己的手下盲目自信的时候,需要让他及时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怎么办?跟他讲道理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人很自信的时候就钻了牛角尖了,你说他不行,他一百个不高兴。这个时候,领导不仅不要说他不行,反而要说他很行,让他去做一些他力不能及的事情。这样,他很快就知道,哦,原来我并不是象想象中的那样强,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我们要想让一个人变得脆弱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感觉到自己很强。这样他就学习不到别的知识,也对学习别的知识不感兴趣,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弱了。现在的孩子,都觉得自己很强。这就是父母信奉鼓励式教育的结果。结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人,最后只剩下了知识很多,却毫无用处。古人讲,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是因为学知识没有用,而是因为死学知识是没有用的。因此,我们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的去理解。培养孩子的时候,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综合发展,知识才能融会贯通,用得上。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人没有作为,只需要不停地捧他就行。这一点,中国历史上那些数不胜数的被废掉的皇帝最有发言权。奸臣当道时,奸臣会把皇帝说的英勇神明,无人能比,让皇帝丧失了自知力,真的以为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从此,这个皇帝就废掉了。
我们现在也有很多小皇帝。家长们不遗余力地吹捧我家的孩子有多么的厉害。唉!这是废掉一个孩子最好、最快的方法。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一点非常重要。想让别人听你说话,那你就得要先让他说,不然的话,你怎么知道他想要什么呢?你要想让别人给予你一些什么,你就要先给他些什么。
古人深知这个道理。
董卓为了废旧立新的事,请大家来吃饭。董卓的潜台词就是:“各位,我是很尊敬大家的,今天请你们来吃饭,我先给你们面子。希望你们可以支持我废旧立新的这个决策,不然的话,你们自己掂量一下哦!”
咱们中国人说话不会说的太明显,每个人都会心知肚明。
心理学上有一个黄金法则,叫“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也就是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先怎样对待别人。需要你先去打破平衡,引发变化。
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很多时候用反了。
我希望我们的关系好,但是,我不主动,而是等着别人对我好,我才能对别人好。我认定别人对我不好,我也不想着去调整关系,而是等着别人先调整,别人哄我,追着我,求着我,由我来决定跟对方的关系,由别人来照顾我的良好感受。
在职场或者在家庭中,我们想要了解情况,是不是要先去问,才能知道实情?但是,我们很多时候不主动问,而是靠瞎猜。或者我们认定对方做了一件让我们感到很不爽的事情,自己也不去问,反而等着别人主动来说。
夫妻之间最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婆打电话给老公,第一个电话没接,第二个电话没接,到第三个电话没接的时候,老婆很有可能就火冒三丈了。然后,老婆自己开始瞎琢磨,不知道干什么事去了!却不想想,老公不接电话有无数种可能性,而自己只选择了负面的那一种。老公回来之后,老婆不理不睬,就等着老公主动来问,结果老公不问,老婆更加火冒三丈。“我跟这种人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他不主动来跟我说,我为什么要去问他?他自己干的什么事情,他还不清楚吗?”
所以,在我们的家庭关系中,我们如果了解到这个规律的话,那么我们的家庭将会是美好而和谐的。家长想让孩子听话,家长就要先听一听孩子的话,看孩子想要什么。
这同时也是打开别人心扉的最好的办法。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从弱化到最终的取代,人际关系基本的运行规律,呈现得非常清楚。我们正着可以用,反着更可以用。在《道德经》的世界里,这就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间的基本规律。
用一句话来概括,就叫做柔弱胜刚强。柔、弱、刚、强,是四个东西,不是柔弱和刚强两个词。
我们下一篇再谈什么是柔弱胜刚强。
第三十六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