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静功,其目的就是在于入静。入静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不论古今,人们实际上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这是我们后天的生存本能,而要它停止不动,达到先天的静止状态,实际上是很难的。
而古代道家修士就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而所谓松静功,也是一种,是以松的方式达到静的目的,也是现在人比较容易入门的一种方式。
松静功并不特别强调姿势,卧、坐、站皆可。练功时微闭双目,自然呼吸。呼气时默想静和体会松的舒适,或配合意念放松,逐步将全身调整成自然、轻松、舒适,解除紧张状态,排除杂念,安定心神。
从而达到入静的状态,同时本身松静功也可以调和气血,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
有人会问,那么松静功似乎就是放松身体,但实际还是略有不同,放松身体强调的是心身放松,而松静功的核心是在放松的基础上,神志越来越宁静,逐渐达到真静的状态。是由心而身,再由身而心的更进一层。
所谓神志的宁静大体是指意识由普通的清醒状态进入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特殊状态。我们时常看到古书,讲解修炼也好,打坐也罢,提到的一个恍恍惚惚、氤氤氲氲的状态,就在于此。
而这个阶段实际上也不是完全模糊的,大概可以分为两层,是一个精神状态既恍惚又清晰的状态,如果以听觉为例,所谓恍惚,是对外界的声响变得遥远微弱,甚至完全消失,呈现“虽有惊雷而无动于衷”的现象。
而清晰的方面则是对要想主动感知的事物感觉的极其清晰敏锐,达到“金针落地亦能闻其声”的程度。这个程度便是入静的一种状态。是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一种状态。
那么有的人会在不经意间进入到这种状态,不过不可控制不可维持,故而才有所谓的“功”出现,实际指功夫,也就是工夫,通过修习来达到可控可维持的状态。才称之为真正的静功。
这里用以维持最常用的是各种意守法。就是在前面所说的身体放松后主动将意识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对象上,而达成目的
当然,我们常听说松静自然这个词,所谓意守法,本身也该是心身真正放松后自然呈现的,而不是强行追求所能达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意守的对象要做到“似有意,似无意”的一种状态。
那么下面就介绍一种松静功来供大家参考。
以舒适的姿势,先放松前方,自面而下,依次松弛胸、上腹、少腹、两腿、两膝、两小腿、两足背,至两足十趾。
继而同样自上而下,放松后方自枕部至两脚跟部。再有左右侧面,此一项后,我们称之为四方皆松。
但是依照传统五行概念来说,实际上当四方松弛后,我们尚且有“中央土”需要放松。
故而这时候,我们在身体的内部,也要进行松弛,也就是自百会开始,依次为脑正中、咽喉、胸正中、上腹正中、脐后肾前、会阴、两大腿内侧面、两小腿内侧面终于两足涌泉。
如此一来,才是真的全身松弛,也是和普通的放松有所区别的一点。在时间上大概以半个时辰为循环,初期二至三次即可。后期会随着练习更快的进入状态,也进入下一个阶段。
其中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的身体有某些部位不舒服,或者紧张,可以在方式的过程中,单独集中意识,在某一点上默想来放松。等到全身松弛后,再从头到脚不分前后左右的整体向下放松,犹如一股令人舒畅的泉水自上而下缓缓流淌。即可。
当松弛后,我们以《抱朴子》中的守一来意守,即意念若有似无存在于某一点(只是松静功的话,不涉及具体功夫,守一之一,以自己舒适为主,可以是泥丸,可以丹田等,不强求。),这种状态要求心无所念,如果有所挂念不要强念不想,否则更易偏离,反而应该想解决方法,把事来了却,如果真的无解决方式,才会默认当下思而无用,从而放下。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注意,意念要轻,不要用意执着、死守。才能真正的排除杂念,全身放松,逐步进入到静的状态。
当进入后,重新出功的时候,也不要强求再次进入,而是要安静片刻后收功,待下次,或是重新松弛后,再寻求静功的状态。
最后提示一点,松静功,不要求呼吸绵长,自然即可,随着状态进入,呼吸绵长是自然而发生的,如果强求,反而无法放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