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多么有震撼力的一句话,让无数中华儿女听完之后内心激动不已,满满的对祖国的骄傲。这句话其实来自汉武帝时“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横击匈奴,洗刷北方游牧民族多年来屡次侵略攻占汉朝国土的耻辱,汉武帝在大胜之后说出这样的话,在北方匈奴人面前树立起来了匈奴的脊梁和大汉的威严。
我国古代王朝众多,有盛世也有衰落,即便强如汉唐也免不了走向没落,每一个朝代都有开国雄主,也有无能昏庸之辈,甚至也不乏胆小如鼠的皇帝。历史上曾有一个朝代,也许在世人的眼中并没有多么强盛,但有一点却不得不值得所有后世之人推崇。那就是明朝。
明朝各色各样的皇帝都有,贪玩好色、不务正业、胡乱杀伐的帝王大有人在,然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待外族从来不害怕。这源于开国皇帝朱元璋给明代各代皇帝下的祖训“大明朝自此以后,上至帝王,下至黎庶,皆必尊之: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历史上同样也只有这一个王朝,在两百多年的统治期间里成功践行了这句祖训,哪怕为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王朝
在整个中国古代的封建历史当中,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者建立起来的王朝,前后历经两百多年,有着诸如郑和下西洋等的诸多壮举,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无论军事还是经济民生实力都据世界领先地位。而明朝相比其它朝代最据特色的莫过于明朝“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1、迁都以守国门
大明王朝最开始的兴起之地在南方的应天府,朱元璋在这里称帝做皇,南京成为了大明朝第一个皇都。朱元璋以此为根据地,率军北伐,攻破元朝最后的残余势力,一统全国。
后来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通过非法手段获得大明王朝的皇帝尊位之后,决心从南京迁都到北京,一方面是因为南京城因为朱棣起兵“清君侧”,使得南京城再不复往日繁华,反而呈现一片萧条破落的景象;另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关外有蒙古、满清等诸多势力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趁大明王朝不备而一起攻打明朝。
为了国家稳定和坚定抵御外敌于国门之外的信念,永乐大帝毅然决然的决定迁都北京,以京都来固守国门,抵御外敌使得敌人不敢随意进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永乐大帝贵为皇帝,身系一国之命脉,却不顾个人安危,坚决迁都,为大明王朝的将士做出楷模,大明皇帝的民族气节由此可见。
除了永乐大帝以迁都来固守国门外,在明朝末年,大明朝的皇帝同样以拒绝迁都来抵御李自成和满清的军队。在明朝历史上有数次北京被敌人包围,并且遭到敌人不惜一切代价攻城的经历,面对这些,明朝皇帝并没有像清朝末年的咸丰、光绪皇帝一样望风而逃,而是亲自督战,登上城门,誓于京都共存亡。
特别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皇帝,虽然他年轻有为,也勤于政务,但无奈那个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是危在旦夕,走向了穷途末路。即使他能力再高也无力回天,再加上当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大明王朝无力回天只能走向灭亡。但如果说大明朝没有喘息之地用以休养生息,那也不全对,从北京迁都会南京,以南方的雄厚的经济实力再加上崇祯皇帝的雄才大略,再立大明的旗帜也并非不可能。
然而从明英宗到崇祯皇帝这几代皇帝之间,明知道北京是虎视眈眈之地,也不想堕了大明王朝的气节,即使再难也不迁都,即使崇祯皇帝最后被逼的三尺白绫上吊自杀也不提迁都之事。大明王朝皇帝的民族气节可见一斑。
2、宁死不投降
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打过很多的败仗,皇帝被逼的自杀和皇帝被敌兵擒拿被俘都曾有过,但是这并不代表明朝的军事实力差。其实明朝的军事实力绝对依旧处于世界的顶尖地位,不然绝对无法支撑郑和下西洋这种耗费庞大军事经济实力的行动。大明王朝的皇帝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屈辱史,原因在于大明朝皇帝宁死不屈,不逃,即使处于劣势地位,也要坚守阵地,直到最后的一兵一卒。
明代最后一代皇帝崇祯皇帝,在国破家亡之际并没有选择南迁逃走,而是留下来“天子守国门”,“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是崇祯皇帝留给后世的最后一句话。这在整个封建历史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如果让大明王朝的皇帝与其它各朝各代的皇帝相见,那么他肯定可以骄傲的说在本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出过逃跑的皇帝。
永乐大帝朱棣应该是我们熟知的为数不多的大明王朝皇帝之一,虽然他也是朱元璋的儿子,但是他却不是嫡子,他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是因为这是他从自己侄子手中抢来的。朱元璋的嫡长子早死,只得立皇太孙为储君,在朱元璋死后继位,然而皇位自古谁人都想坐,特别是生于帝王家有着先天优势的皇族人。
朱棣在朱元璋死后果然率军南下,美名其曰“清君侧”,实则借机清除朱元璋之孙建文帝的势力。然而建文帝尽管自始自终一直处于劣势,也明白自己胜算很小,但是大明王朝的皇帝自朱元璋开始就有一种不服输不认怂的气势,一直到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还在以不及弱冠之年在城墙之上率军抵抗,一直到死在乱军征战之中。从未想过逃跑,也从未想过认输,更从未想过投降,大明朝皇帝的民族气节是一代代刻在骨子里的不怕输。
明朝历史上多灾多难,朱棣死后继位的明英宗率军御驾亲征,但却急功好进瞎指挥,使得大明朝的军队被敌人打的落花流水,全军覆没。但是在这中间,明英宗即使不会打仗,不懂得领兵但却敢亲率士兵和蒙古人作战,并且在兵败之后竟然没有想过要首先逃跑,这份勇气就不是在明朝之后的清朝各代皇帝可以比拟的,尽管因为明英宗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但单论勇气而言,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明朝皇帝的气节。
另外一点能够体现出大明王朝不接受威胁,不接受妥协的事件是,在明英宗被俘之后,蒙古人要求大明朝赔款割地来赎人,想要借明英宗来敲诈明朝,然而明朝却不是那么容易屈服,即使精锐不在皇帝被俘,大臣也毅然决然不妥协,宁愿再立新皇也拒绝和谈。这在其它封建朝代上同样属于罕见,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贡的明朝祖训不是说着玩的,历代的明朝皇帝都在用自己一生的性命去贯彻着。
二、强将手下无弱兵
明朝随仅存世两百多年,历代也就只有十几人任皇帝,然而强将手下无弱兵,皇帝都可以甘心为了自己的坚持和操守而从容赴死,更何况是大臣百姓。历史上明朝灭亡之后,汉人自发反清复明,抗击清朝達三十八年之久,“自闰六月初嘉定人民自发起义抗清,两个月内大小战斗十余次,民众牺牲两万余”,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嘉定三屠”,明人百姓之风,可见一斑。
明朝官场上对于皇帝不正确的行为,官员们敢骂敢说,即使是杖毙的酷刑也不能阻挡劝谏大臣的激情,历史上明朝皇帝因为一件事杖毙十几名大臣的情况不在少数,然而官员却毫不畏惧,宁愿赴死也要骂出改骂的话,甚至这种骂成为了一种另类的传统。
明朝的皇帝虽能力不足,但却一直有着对其忠心耿耿的大臣,明朝灭亡之际甘心陪同崇祯皇帝一同赴死的官员不在少数,据说在北京城被破的前一天,无数肱骨大臣携一家老小全部自缢身亡,崇祯皇帝后宫同样全部自缢,这都是在崇祯皇帝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后一天崇祯皇帝坐在皇帝龙座上还在叹息这些大臣竟然不来陪他,得旁人提醒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已经自缢身亡。
明朝的军队不能说多强,不然一个农民起义的李自成和一个关外少数民族的满族也不可能灭掉明王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明朝确实是唯一一个在整个明朝年间战斗力得到一直保存的朝代,盛世如唐朝也在唐玄宗后兵力日衰,每当安逸的生活过惯了的时候,军队的战斗力都会急剧降低。
但是明朝确实一个意外,明朝的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政策让明朝在周边都是虎狼环伺的年代里过的并不是那么如意,不说战争频繁也对军队的军事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一直保存的原因所在。也正是明朝不妥协不服输的皇帝才有了战斗力保持两百多年的大明军队。
三、结语
在封建统治时代,皇帝是一国的象征,也是最高统治者,一国皇帝的脾气性格甚至决定着这个国家对内对外的各种国家政策,而明朝皇帝不割地、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尽管给明朝带来的一些麻烦,但却赢得了后世足球中华儿女的尊重。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华夏子民应当如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中国古代帝王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毫无疑问,大明朝的历代皇帝在中华民族的气节上给历代帝王做足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