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代的“鼎”可以算是中国香炉文化的起源。“鼎”在古代早期是人们用来烹饪食物和贮存肉类的一种器皿。后来大禹铸九鼎分封九州,鼎便从一种炊具演变成了传国重器。后来各王朝的政权建立也被称为“鼎定九州”。“鼎”在古代最重要的作用便是作为祭祀的器物,古人通过祭祀向天祈福,希望可以保佑自己的部族与国家和平稳定,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沉重古朴的鼎便逐渐被更为轻巧精致的香炉所取代。
一、香炉的作用以及发展历程
1、香炉的出现与流行
《周礼·天官》中记载:“炉之名始见于周礼冢宰之属,宫人寝室中共炉炭”。 炉作为一种器物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的楚国因为气候潮湿,常常采用燃香薰蒸的方式,除蚊杀虫,防止物品霉变。而早期的薰炉不过是一种祭祀道具和生活用具罢了,直到汉代才出现以出香为目的的香炉。
在人们的认知中,香炉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敬神佛祭祖先的一种礼器。佛教东传至中国后,与本土的道教,儒家传统流派相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华夏文化主流,并被士大夫阶层所欣赏。各地造观修寺蔚然成风,香炉作为祭祀礼器更是被普遍使用。
2、历代香炉的演变
香炉文化源远流长,所使用的材质由青铜、陶制,发展到后来的瓷器、玉石与珐琅。主要用于拜神礼佛、祭祖祈福、品香熏衣﹑陈设雅玩等。形状上常见的有两种,四足的方形香炉以及三足的圆形香炉,但也有少数无足香炉的造型。三足圆形香炉摆放时需一足在前,两足后置方为标准。
早期的香炉一般多为青铜制或陶制,多用于皇室内廷,到宋代时期,瓷器的制造开始流行,民窑瓷器工艺水准到达顶峰,这一阶段的香炉材料也多为瓷器。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珐琅与玉石材质的香炉。随着历朝历代材料与制造工艺的丰富与发展,香炉的材质与品质也不断发生着改变,而不同时期的香炉也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工艺水准与文化风格。
二、承载文人情怀的书房雅器
1、无处不在的身影
“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古人总是这么有趣,附庸风雅,贪玩享乐也说的清新脱俗。从古至今最爱玩而且最会玩的群体莫过于文人这个圈子。文人群体的诞生出现于宋朝时期,宋朝之前有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但这些人却不能称作为文人,他们大多只专注于自身技艺的提升,并无太多闲情逸致去关注其他无用的事物。多了一份学者的稳重,少了一份对生活的追求。
在宋代,文人尽得时代之幸,朝廷重文轻武,刑不上大夫的祖制使得他们有极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养尊处优、舞文弄墨就是宋代文人真实的写照。宋代文人士大夫大多可称为艺术家,不仅擅长诗词歌赋,而且音律、书法、绘画也是无一不精。即便高居庙堂,也不被权财名利所累,而是寄情山水,向往自然,希望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自己的生活更有品位。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戾家”!此为宋代文人所说的“四雅”。文人喜欢做的事,其他人是做不来的,他们不是只在做事,而是在做一种心境、一种情怀。顶级的文人圈中,常常会举行一些聚会,基本就是吟诗、赋词、作画、抚琴、品茗、问禅,悠然自得。我们可在古代画作中窥探香炉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著名的《西园雅集图》真实再现了北宋文人聚会时的情境。其中,十分简洁的书案上,最不可或缺的竟是香炉。仿佛没有这烟雾缭绕,诗词失去了意境,画作缺少了灵动,琴声丢掉了韵味,问禅没有了心境。一只香炉,点缀了整个聚会的氛围。而文人独处时,香炉同样必不可少。
《槐荫消夏图》记录了个人的生活的状态,袒胸赤足、闭目小憩,随性至极。桌案上除一摞画卷外,精巧的香炉赫然在目,可见随时随地也要行焚香之事。一只香炉,寄托了文人墨客太多的情怀。一炉清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生活、创作所必不可少的器物。
2、文人思想情怀的寄托
焚香所产生的袅袅烟雾本身就具有飘渺虚无的质感,而宗教所赋予焚香沟通神明的超凡神通,也让人们对焚香这一简单的行为加入了虔诚,庄重的意味,焚香祈福的行为更是被广大普通民众日益迷恋。香料的品种,香具样式规格的创新,也是顺理成章的丰富多才起来。从汉代的朴实庄重到唐代的富丽堂皇,宋代的淡雅恬静到明清的绚丽多彩。香炉的色彩器型的发展让它从最早的礼器逐步演化成了用于收藏与鉴赏的工艺品。
由于香炉自身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欣赏价值,在收藏界也是一直备受青睐。尤其是宋、元、明、清等朝的香炉,更是成为人们集中珍藏的重点。收藏界普遍承认的最有“品位”的香炉,是产于两宋时期的作品。当然,宋朝的文化氛围以及文化背景使得文人地位得到空前提高,文人艺术也随之到达巅峰,宋朝艺术品的品位基本代表代表了中国精英阶级生活品味的极致。
宋代香炉的气质多表现为简洁质朴,虽然造型多样,但不追求繁复华丽。两宋朝时期名窑众多,瓷器工艺水准快速发展。所以当时的香炉以瓷制为主,造型多样,风格多变。香炉这种丰富的风格造型的出现便得益于当时文人特殊的情怀。
宋代文人不为世俗凡物所累,寄情山水,随心所欲。当时的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也是包罗万象,逍遥自由的。文人爱玩,更是玩的有水准,有意境。偏爱香炉,不仅仅只是满足于对香炉的收藏,更是参与到香炉各种造型风格的设计中去。他们喜爱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探寻加入到这种创作中去,用作品去展现自己的追求。
儒释道三种文化在宋朝趋于大同,文人的思想充满了三教合一的意味。儒家的入世思想使文人热心参政,道家的清静无为使他们远离权利争夺,佛家的自我解脱又让他们淡然面对荣辱得失。而这一时期造型恬静、色彩淡雅的瓷质香炉自然是文人圈里最受喜爱的物件。
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有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里的瑞脑销金兽说的便是香薰炉的造型,把香炉做成瑞兽的形态,既显示出了主人家的身份地位,也起到了装饰点缀的作用,同时还有熏香的效果。著名诗人陆游在《乌夜啼》中也提到“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鸭子造型的熏炉--香鸭,在当时同样非常流行,可放在寝室中,被诸多文人采用。这一切足可证明文人对香炉的偏爱。
而中国最有名的香炉恐怕要数大明宣德年间的“宣德炉”了。从古至今,能够用皇家的年号命名的香炉也只有”宣德炉”,它是中国古代铜香炉的巅峰之作。问世也仅有三千件,现今更是难觅其踪。文人雅士对它的喜爱已不仅仅是满足收藏把玩的愿望,更是成为一种社会地位以及身份财富的象征。
“宣德炉”虽然具有皇家的名号,但是能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和层出不穷的香炉样式中脱颖而出,还是要归公于文人雅士对它的推崇与喜爱。如果宣德炉仅仅被局限于皇宫大内,那它便不会被推到如此之高的地位。所以宣德炉的很多作品还是展现了明朝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古朴稳重、器型简洁、手感细腻,同时宣德炉的样式充分考虑到了各种应用的场合,被当时的文人雅士赋予了更多的空间内涵。
三、总结
香炉文化历经漫长时代的发展与完善后,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交融到了一起,无论研究还是收藏,一直都是文人的首选之物。它不仅寄托了历代文人的精神情怀,更是见证了中国古代神话文化与宗教文化的不断变迁与发展。可以算得上是最能代表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器物之一,这也是它能够广泛流行于文人圈子之内,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与珍藏的重要原因。
君子佩玉,文人博古,铜炉取玉之温润,谦谦和悦;将香炉放置于书房案头吟诗作赋,抚琴作画时点上一柱清香,袅袅烟雾从香炉中升起,安详静谧,远离喧嚣,荡涤尘垢。氤氲的香气从香炉中散发,带来一种深敛的气息,如清风拂面,绕过指上眉尖,净化的心灵。如此一炷香,一香炉,才能体现文人的纯粹与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