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局外人》的主人公默尔索的独白中有这样的文字:
在我所度过的整个荒诞的人生中,从我未来的深处,一股昏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向我扑来,这股气息一路袭来,使别人向我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别,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经度过的岁月更真实"。全文中仅此处出现"荒诞"一词,却成了点睛之笔。作者阿尔贝加缪构思作品之初,就将文章中的人物锁定在这个词上,他说:"一个艺术家有权对自己创造的角色心怀一种稍显讽刺的情感",一言既出,他就以笔墨为引,将荒诞进行到底。
故事之源
有人曾这样概括《局外人》: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任何一个不在他母亲葬礼上哭泣的人都要被处以死刑"。小说一开始,就将环境锁定在了主人公母亲的葬礼上。早年间主人公将母亲送去养老院,后来母亲在养老院去世,主人公就回来参加葬礼。
只是整个过程中他都没有悲痛哭嚎,连一滴眼泪都没有掉下来,甚至连红了眼眶都没做到。他寂寞地观察着旁人在葬礼上的悲欢,仿佛死去的并不是他的母亲,而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这落在别人眼中,无疑是"麻木不仁"的。同时,这也使人产生猜测,是否他和他的母亲有隔阂?而当别人跟他问及这个问题时,他却感到很惊讶。
他说他爱他的妈妈,他还说:
"所有健康的人或多或少都希望过自己所爱的人死去。"这样一来,他的想法和他的行为就自相矛盾了,这个略显荒诞的开头也为后来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奇特的主人公视角
故事从主人公的视角展开叙述。明明从一开始主人公的母亲去世,到后来他杀了人,最后他被审判,都是与主人公息息相关的事情,可是在他的视角里面,自己却像是一个局外人。冷漠地看着外界发生的一切,不为所动。
在杀人之后看到检察官,他表现出来的畏惧使他看起来不像"局外人"了,可是他又将内心的害怕不加掩饰地坦然说出来。仿佛连他自己都不属于他了,连他自己身体都是思想的"局外人",彻彻底底地将自己和外界的一切事物分离开来。
他的冷漠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感情上,还表现在他的爱情上。玛丽是他的女朋友,她很喜欢他,甚至还在他锒铛入狱的时候也来探望他。
可是他在监狱里的时候,却没有对玛丽的专属思念,他有的只是肉欲无法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寂寞,他心里想的是"只要是个女人都可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至此,他的冷漠已经变成了凉薄。
只是每个完整的人都不可能只有一面,默尔索在某些方面又是正直而磊落的。律师为他辩护的时候,试图让他强调葬礼上自己内心是悲伤的,以减少谴责。
而他却不愿意这样撒谎,因为他内心的一个信仰:人永远也不该演戏。
并且在一些时候他的心还是细腻而温暖的,因为在走出法院上车的那一刻,他会"感觉到夏天夜晚的色彩和气息"。
几处小小的细节穿插描写,揭开了他凉薄外表下的可爱之处,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主人公形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虽然这样的真实是消极的真实。
正如作者所说:
"这个真实是从生活中而来的消极真实,但是没有它,人类不可能战胜自我,也不可能战胜外部世界"。默尔索心中所存的这些真实使他不愿自我辩解,当恶意的猜测如潮水般涌来,只有他自己始终意识到事情的真相。于是他就成了真正的"局外人"。
荒诞的法官
法官荒诞,但这荒诞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荒诞,而是整个社会共同拥有的荒诞。人们心中的法官应该是正直的,是公正的,是铁面无私、明察秋毫的,但是《局外人》中这个法官却有了一些别的特点。
明明默尔索所犯下的错是杀人,他们谴责他却是因为莫尔索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并且在母亲过世后第二天和玛丽厮混;明明穆尔索的母亲先死,而后才是他杀人入狱,但是他们给他安插的罪名却是"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
他们还指责默尔索"不想见一见妈妈,抽烟,睡觉,还喝了牛奶咖啡"。振振有词地指责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所做的一切,正常和正常过头的行为,却都只字不提他此次杀人的根本原因。仿佛这罪恶的根源无足轻重。
法官还得出结论:一个外人可以请喝咖啡,但一个儿子面对那个生了他的尸体,就应该拒绝。而这个儿子没有拒绝,所以他有罪。众口铄金,言之凿凿,却荒诞不经。
法官会将莫尔索所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想法,通过所谓的"深思熟虑",猜测整件事情的经过。并且,义正言辞地说:"就是这样的,先生们,我把这一系列事情的线索给你们勾勒出来了。
"大家也愿意相信法官所言,而不听整个事件的亲身经历者的辩解,仿佛所有猜测的都是亲眼所见,而真正经历的人,却无足轻重。
因此每个"设身处地"的局中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指责这个默尔索这个"局外人"。他与整个局面的格格不入,使他葬送了性命。人言可畏,三人成虎。这生活中又有多少个默尔索,因一边倒的流言而身败名裂呢?
言外之意
在《局外人》中,主人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冷漠、凉薄和对外界评价的在意。他既对一切事物都持旁观者态度,又关注别人的评价。这是小说的明线。
而暗线就是他对世间美好的感受。令他感觉满意的时刻,是听到卖报人的吆喝,小公园的鸟鸣。小贩的叫喊和电车的呻吟声。而这些都是他内心对美好的向往和感知。这和他所表现出来的感情上的冷漠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面。
作者正是用这两个面结合,细腻地勾勒出了默尔索这个矛盾又复杂的人物形象。世间的人事物,并不是非黑即白,在黑与白之间还有许多其他的色彩。而这样的笔触,无疑让默尔索更加贴近生活中的人。
在塑造默尔索渴望获得外界关注这个特点上,作者颇费了些笔墨。最后默尔索说的"希望处决那天有很多人来你看,希望他们用仇恨的喊声来欢迎我",使这一特点深入人心。
毫无疑问,文中塑造出的主人公是一个徘徊在社会边缘,又挣扎在冷漠和温暖边缘,渴望受到关注却不被接受的一个人物形象。他甚至被人憎恨着,渐渐与他所求背道而驰。这样看来,这是个孤独又可怜的人。
可是换一个角度,他亦是真挚而执着地坚守本心的,他守护着内心的真理,不愿意为世俗而改变。甚至丢掉性命也不愿意撒谎。
穆尔索之所以受到死刑,是因为人们谴责他对母亲的冷漠无情。他本可以摆脱这个枷锁,但是他不愿撒谎,就只能带着这个枷锁,被判死刑。
本来他的形象和英雄是沾不上边的,可是作者却说:"默尔索是他心中救世主的唯一模样"。何出此言?
他的"局外人"心态,其实换个角度也是他的通透,对世间一切都看得通透,即使是亲情、爱情,和所有周遭的情感,也没有让他迷失自己。
当旁人不解他将母亲送去养老院时,他很自然地说自己赡养不了母亲,并且母亲在养老院里面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他们俩都不期待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也都习惯了新的生活。浅浅一席话,道出他对自己和母亲处境的清醒认识。
世人皆醉,他是个清醒者,也是个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