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渡江战役:粟裕两次先斩后奏,70万国军为何不堪一击?

小鉴历史 2025-03-29 09:24:40

1949年的渡江战役,

是一场载入史册辉煌的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

粟裕大将曾两次“违抗”军委命令先斩后奏,

指挥三野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渡长江,

打得蒋家王朝溃不成军,

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

那么,

当年粟裕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先后两次“先斩后奏”,

他的这种行为是孤胆英雄还是算无遗策?

蒋介石70万国军为何在解放军手下如此不堪一击?

大家好,对本期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们,

+个关注点个赞,开启咱们今天的精彩历史分享。

1949年,长江南岸暗流涌动,

蒋介石一面高呼“划江而治”,

一面秘密加固防线,

企图以长江天堑为盾,再次上演南北朝割据的历史。

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共党中央则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魄力,

断然拒绝一切分裂提议,

一个中国原则是每个中国人民的底线,

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终极战役——渡江战役就此拉开序幕。

在这场战役中,粟裕则起到了关键决定性作用。

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后,

按原计划,军委定的策略是“稳扎稳打,一步步来”,

逐步压缩敌军。

战役打响后,战场瞬息万变,计划赶不上变化。

随着渡江作战的命令下达,解放军将士们以排山倒海之势,

向长江南岸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解放军迅速打破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这让之前还觉得防线坚不可摧的国民党开始慌了神,

国民党的江防工事瞬间土崩瓦解,

长江南岸的防线顷刻间灰飞烟灭。

此时,粟裕发现汤恩伯的5个军正沿宁杭公路南逃,

眼看煮熟的鸭子要飞,

粟裕立马想到:若让汤恩伯集团军就此逃脱,

国家势必会依托上海英美势力死守,

如此一来,战事必将被拖入泥潭,

后续战争将变得越发被动与困难。

于是,粟裕连夜向总前委发报请示调整战术,

然而,战机转瞬即逝,还未等到总前委的批复,

粟裕便迫不及待擅自作主直接下令:截断国军退路。

他命令主力部队直插丹阳、广德,切断敌军退路,

再派出谭震林部同步纵深突进,

对汤恩伯集团军形成合围之势。

待到22日下午,总前委的赞同批复指示才被粟裕收到,

但此时,粟裕部队早已完成对汤恩伯的合围。

逃跑中的汤恩伯被粟裕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待到国军反应过来,

已被解放军在穿插过程消灭了不少。

双方经过激烈的战斗,汤恩伯8万嫡系几乎被全歼,

南京解放仅三天便成了定局。

中央最初还担忧冒进会导致战线过长,

而粟裕用实际行动证明:”兵贵神速“的本质!

南京解放后,中央电令“停止追击,全军休整”。

此时,不安分的粟裕却盯着地图上的上海陷入了深思,

在他的心中,一场千里追击的”致命豪赌“正的酝酿,

这也为他第二次”抗命“埋下了伏笔,

下面咱们接着说。

1949年渡江战役:粟裕两次先斩后奏,

70万国军为何不堪一击?

南京解放后,中央军委给出何军休整的指示,

然而,此时粟裕却有自己的想法,

他认为若放任20万国军残部退守东南,

未来跨海作战代价更是难以估量,

一旦让国军晃过劲来,将来要想收拾就越发困难了。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粟裕力排众议,

他认为必须乘胜追击,

一鼓作气给予国军严厉打击才是明智之举。

于是,他再度将中央军委”停止追击“的命令抛之脑后,

随即率军千里奔袭,

将白崇禧的桂系与汤恩伯残部彻底分割。

在经过三昼夜不眠不休的急行军后,

解放军将8万国军合围于郎溪山区。

在追击途中,粟裕曾秘密联络江阴要塞国军起义将领,

以“心理战”瓦解敌军斗志。

在接下来两天的战役中,

粟裕带着部队对国军5个军逐一进行了无差别打击,

在这场战斗中,俘虏国军6万余人,

其余南撤国军主力尽数歼灭,

从此,上海的门户被打开,

这场追击战不仅加速了上海的解放,

更将国军残部逼入东南沿海的绝境,

为后续战役奠定胜局。

粟裕在渡江鏖战中先后两次违令先斩后奏,

表面上看似冒险,实则粟裕也并非莽夫,

他的冒进都是在他的深思熟虑与无数次推演后的结果,

若没有十足把握他定然不会用万千战士们的生命去冒险,

这也恰恰展示了粟裕的战略远见与敢于担当的精神。

渡江战役打响至结束,装备精良的70万国军

为何在解放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下如此不堪一击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民心尽失,在渡江战役前夕,

国民党到处抓壮丁抢夺老百姓粮食,

加之通货膨胀早已让民众怨声载道。

反观解放军这边,300万民工自发为解放军修路架桥运送物资。

其次,内部撕裂:派系争斗,国民党内部派系之意的争斗从未停止过,

加上蒋介石任人唯亲、朝令夕改加速了国民党分裂的步伐。

其三:战术僵化,过于自信与纸上谈兵,

国军将赌注全押在长江防线上,

却完全忽略了现代战争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另外就是战力悬殊,看似国军有70多万兵力,

拥有美械装备,但这70万当中半数以上都是新抓的壮丁,

新兵缺乏训练与战斗意志,

与久经沙场的解放军自然没法相提并论。

渡江战役之所以说是一场载入史册辉煌的战役,

正是因为粟裕两次”违令“引发后世对军事指挥权的深刻思考 。

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战场瞬息万变,只有战场指挥员及时把握战机,

方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央对于粟裕的两次”违令“不但没有给予指责批评,

反而获得毛主席大加赞赏,曾言:粟裕打仗比我狠。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尽,

但粟裕两次”抗命“却如刀刻般警示后人:

最高明的战略,往往诞生于对规则的打破。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