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非常喜欢和交易者聊天,有时候会一起痛骂行情的无情,也会一起调侃曾经傻x的自己,非常畅快。

近期也有一些交易者给到我正反馈,说他们赚钱了,聊他们的交易心得,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中有一位交易者进入外汇不到一年,却已经有了自己稳定的交易策略。他有个理念我印象深刻,叫做“蚂蚁搬家”。
他说,大神的玩法很容易翻仓,也很容易爆仓,我们小散最好的做法就是蚂蚁搬家,慢慢盈利,一定要严控自己的风险。
所以近期行情动荡虽然厉害,但是他的交易一直非常稳,风控一流。
还有另一位兄弟,之前三年的时间亏了几十万,最近三个月,每个月都做了30%的收益。
他的做法就是把资金分成了几十份,用这种“蚂蚁仓”思维来打复利的效果。他放弃了翻倍的幻想,把仓位管理放在战略地位,也降低了自己的盈利预期,反而做出了效果。
我其实非常佩服和欣赏他们,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放下自己的欲望,走到大彻大悟的这个阶段。
今天我专门画了一张流程图,梳理了交易者常见的5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咱们自己亲身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
希望大家能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现在在哪一层,心里有个数。只要认清了位置,才能找到真正前进的方向。交易这条路很长,但只要走对了方向,每一步都算数。

文章比较长,建议收藏阅读,有收获记得给文章点个赞,感谢。
阶段1:凭感觉开仓的“赌徒”早期做交易的自己,真的可以用傻x来形容。在那个阶段,我总结了自己身上的四个特征,特别典型。
第一,对市场充满好感,觉得交易是自己走向辉煌人生的大门,梦想着“靠交易自由,靠交易翻身”,一腔热血,眼睛里只有未来,没有风险。
第二,对自己充满自信,真心觉得自己是交易天才,行情一动就以为自己能呼风唤雨,随便抓个波段就能登上人生巅峰。
第三,完全没有规则和方法。今天追涨杀跌,明天猜顶抄底,做多做空全靠感觉,行情涨了看多,跌了看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像个盲目的赌徒。
第四,情绪化严重,交易极其频繁。每天十几个小时盯盘,行情一动心跳就加速,浮盈了兴奋,浮亏了沮丧。盈利靠运气,亏损靠扛单,情绪跟着K线上蹿下跳,活脱脱一个行情的人质。
我当时的操作简直是教科书级的反面案例。
行情一路下跌,我抄底,连错连亏,不止损被深套。好不容易行情反转,走了多头,我反而因为浮亏太大,心虚砍仓。等行情彻底确认上涨,我的单子已经砍得七七八八了,人也麻了。然后又开始逆势做空,继续深套,继续爆锤。
那个时候我整个人都麻了,但现在回头看,当时并不是什么技术失误,亏损也是必然的,为啥?因为亏的时候你敢死扛,赚的时候你又拿不住。注定亏钱,毫无悬念。
这个阶段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必须停下来。
别指望自己运气好,别妄想突然开窍。这个阶段继续交易,只会把自己亏成笑话,亏成精神病。停止交易,不是放弃,是止血,是清醒,是给自己留点活路。
停下来之后,只有两个方向可选:
第一,退出交易。
认清现实,走这条路要花掉巨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和心理承受力,而且成功率低得可怜。交易不是适合每个人的游戏。如果认认真真想过,觉得不值得,那就趁早收手,趁你还能全身而退。
第二,决定继续走下去。
那你得明白,从这一刻起,交易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学习。而且是系统化地学,是踏踏实实搭建起自己的交易框架,不是边做边学,不是一边亏一边悟。边亏边学,只会越学越乱,越亏越怀疑自己。
先学懂,再交易。懂得慢慢来,才有可能活得久。
阶段2:沉迷指标的“数据奴隶”亏损痛了,人自然就开始找原因。开始意识到直觉靠不住,得学技术。于是开始疯狂学指标,什么MACD、布林带、RSI、KDJ、CCI等等,市面上能搜到的,恨不得全学一遍,全试一遍。
这个阶段有两个典型特征。
第一,开始纠结哪种指标好。
有人问我,老师,到底该看K线,还是MACD,还是布林线?
说白了,所有指标本质上都是参考工具,不是答案。
指标永远是概率性的,不存在哪个指标一直准,也不存在一直错。但在这个阶段的交易者眼里,指标出错了,就是“自己还没学好”或者“指标本身不行”。于是换新的,再学新的,越学越急,越学越乱。
结果是,一堆指标学得头头是道,交易照样亏得明明白白。
第二,只学指标,根本没用。
交易要的是系统,不是单点技能。方向怎么确认?进场靠什么信号?止损止盈怎么设?仓位怎么管理?这些东西光靠几个指标根本串不起来。指标只是系统里的一个小工具,你只盯着工具,连系统的整体框架都没有,永远拼不出一套能赚钱的东西。
我当时也是,特别刻苦,各种指标背得滚瓜烂熟,还自作聪明叠加一大堆,想着成功率能高一点。结果呢?交易还是做得稀里哗啦,连节奏都找不到。
那怎么办?很简单,开始建系统。
去学交易系统的基本结构,了解交易的完整流程:方向、位置、信号、止损止盈、资金管理。然后从自己学过的指标里筛选,留下最熟悉、最顺手的那几个,把它们组装进自己的系统里。
指标不在多,在于精。所以得做减法,总结归纳,搭建自己的系统,才是从“学得多”到“用得准”的真正转变。
阶段3:过度优化的“完美病”患者学完指标,了解了交易系统,大多数人又掉进了另一个坑:完美病。
这时候,你已经有了规则,开始按系统操作了,但问题来了。
一次进场,顺利止盈了,但后面行情又拉出一大波,看着没抓住,后悔了。心想:止盈太小,下次得改,得吃到最后一口。
另一次,按规则设置了止损,行情假突破扫掉止损后直接飞了。又懊恼:止损太紧了,要不放大点?或者干脆不止损?
然后你调整规则,下一次遇到震荡行情,本该小赚的单子变成小亏,又开始怀疑:到底怎么做才对?
就这样,永远在改,永远在怀疑,永远在追求那个不存在的“完美系统”。
如果你现在也在不断改止盈、改止损,不断测试新指标,不敢正式下场,只在模拟盘上反复打磨,恭喜你,中了完美病的毒。
那怎么办?
首先要认清现实: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交易系统,就像没有完美的人生一样。交易的本质就是接受“不完美”,接受止损,接受错过,接受吃不到最后一口。你越早接受,越早能走出来。
其次,眼光放长远。别因为一次假突破就把止损全改了,别因为错过一波行情就乱调止盈。要看的是这套规则长期下来,能不能控制风险?能不能盈利?不是看一单赚没赚,而是看100单之后账户有没有涨,这个更加重要。
交易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打造一个零失误的完美系统,而是搭建一个逻辑清晰、标准明确、你能执行、你能长期活下去的系统。
它不用高大上,不用炫技,只要它能赚钱,只要它你自己用着顺手,就够了。
阶段4:接受缺陷的“幸存者”前面提到的那两位朋友,其实就是典型的处在这个阶段的人。他们的交易很简单,固定一种模式,只做自己看得懂的行情,只盯熟悉的品种,不乱动,不求全。
他们的风险控制非常严,真正明白了一件事:市场机会从来不缺,关键是你得活着,只有活着才有机会。这不是空话,是他们一次次熬过来后刻在骨子里的认知。
在心态上,他们也彻底摆脱了追求完美的执念。交易不是没有风险,也不是永远赚钱的游戏,亏损本来就是一部分。他们能坦然接受小亏,能熬住无聊,能在行情不顺的时候耐得住寂寞,不因为一次止损动摇整套逻辑,不因为一次假突破急着改规则。他们不是靠追求完美,而是靠概率和执行,在一笔笔不完美中把账户慢慢做上去。
至于收益?都不高,但稳。曲线是缓慢爬升的,不是暴冲,更不是爆炸。账户不大起大落,心态也稳得住。慢慢拉,慢慢堆,耐心熬,像种田一样踏实。
不过,这个阶段也还是暗藏危险,因为有时候人一顺,账户一涨,心里就容易起花。开始想赚得更快,赚得更多,想一把吃大的,警惕心也跟着松了。
慢慢的,仓位悄悄变重,心理压力变大,交易开始变形,动作不标准了。只要一波亏损,就很容易爆发赌性,冲动加码,最后把之前所有的积累,一笔笔吐回去。更可怕的是,一旦滑下去,很难立刻爬回来,还得再重新整理系统,重新找回节奏。
熬过了凭感觉交易,熬过了沉迷指标,也熬过了完美病,好不容易熬到现在,这个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关口。
表面上你已经能稳定盈利了,但实际上,真正的危险才刚刚开始。
这里最重要的,不是再去精进什么技巧,而是管住自己,记住初心,懂得收敛,懂得低头。能稳住的人,才能真正走得长远。市场从来不需要你耀武扬威,它只看你够不够冷静,够不够耐得住。
阶段5:机械执行的“交易机器”到了这个阶段,交易者已经绝对成熟了。仓位控制得非常严格,风险始终在掌控中,交易中几乎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不会因为止损而过于沮丧,不会因为盈利而超级得意。
有信号就开仓,错了就止损,行情来了就做,行情没走就等,情绪平静,动作利落。
这个阶段最真实的感受,其实就是——无聊。
赚钱只是时间问题,做得多不兴奋,做错也不懊悔。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没有感觉,情绪平和地,一遍一遍反复做正确的事。
但能做到这种状态,还有一个前提:就是不着急赚钱。
要么手上有积蓄,生活无忧;要么有稳定收入,不靠交易养活自己。
只有不急,才等得住机会;只有不急,才愿意接受低回报的稳定增长。
财不入急门,交易更是如此。
这也是为啥我老是让大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收入,尽可能不要以交易为生,因为越急越乱,越乱越亏,最后一头扎进恶性循环,再想爬出来就难了。
交易从来不是雪中送炭,它只是锦上添花。急的人,市场很难给你机会。
所以,如果你读到这里,还能耐心地对照自己的阶段,认真地思考自己卡在哪一关,真的已经比90%的人走得远了。
交易这条路,表面上是在斗市场,其实从头到尾都在斗自己。斗自己的贪婪,斗自己的冲动,斗自己的不甘心,斗自己的幻想。
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找到继续走下去的勇气。交易路很长,愿咱们都能熬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