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直说,孝庄太后之所以不与皇太极合葬,原因就是改嫁了多尔衮,实在没脸见前夫,以至于37年不得入葬。
为了掩人耳目,她不好意思直说,于是编了两个理由,第一,皇太极的昭陵在盛京,距离北京太远,运送灵柩不方便;第二,皇太极的陵寝已经封上了,再打开就是“以卑动尊”,不合适。
自古妻隋夫葬,孝庄不肯与皇太极合葬,该将她安葬在哪里呢?好孙子康熙皇帝一时犯了难。左思右想也没想出好办法,只好在清东陵外修建暂安奉殿,作为奶奶的临时安身之所。
谁知道,这个“世纪难题”一直到康熙帝驾崩都无解。到雍正三年,孝庄太后的灵柩已经整整停放了37年,按照古人“入土为安”的习俗,再不入安葬实在有点不像话了。
也不知道是哪位高才提了个建议,将暂安奉殿改建成“昭西陵”作为孝庄太后的陵寝,名称上与皇太极的“昭陵”遥相呼应,也算是夫妻合葬了。
这个说法实在有点牵强,但大臣们谁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了,于是便照此办理。
人们说,可能担心孝庄遭到先帝们的嫌弃,还特地在东陵和昭西陵之间修建了一座风水墙,将两处陵寝隔开,给足了孝庄太后面子。
这种不合规制的葬仪,被后人认为是孝庄下嫁的证据之一。
不过,这种说法显然是毫无证据的猜测,孝庄不肯与皇太极合葬的两个理由确实站不住脚,但肯定与下嫁无关。
孝庄下嫁之说纯属民间戏说按照民间传说,孝庄与多尔衮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被皇太极棒打鸳鸯散。因此,孝庄下嫁只不过是重续前缘。
这个说法离谱得没变,孝庄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距离盛京好几百里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二人有在对方家族生活的经历,他们的交集何来?
事实上,孝庄嫁给皇太极时只有12岁,那年多尔衮也只有11岁,都是没长开的孩子,哪来什么鸳鸯?
所以,在顺治当上皇帝之前,孝庄与多尔衮几乎不可能有交集,更不可能在皇太极眼皮底下相互送菠菜。
那么,皇太极驾崩后,孝庄为了儿子上位,主动委身于多尔衮,这个说法是否可信呢?我很确信地告诉您:做不到,也不需要。
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与豪格两派势力为了皇位剑拔弩张,差点打起来。他们各有战功,也都有拥护自己的八旗兵马,能改变双方力量平衡的人一定是分量很重。
这个人必须是拥有议政资格的各旗旗主、贝勒,直白一点说就是既有资历,还要有足够的兵权,比如拥有正红和襄蓝两旗的大贝勒代善。
孝庄那时候仅仅是个后宫的小女人,她有什么资本可以与多尔衮做交换呢?姿色?这玩意儿比皇位还值钱吗?无聊的笑话!
事实上,孝庄不需要和任何人做交易,因为她的儿子福临从一开始就是皇位的法定人选之一。
满清初期继承人虽然是集体推举,但也不是没规矩地乱推举,而是在一定范围内遴选,一般情况下,候选人为现任皇帝(可汗)的兄弟或者儿子。
那么多儿子选谁呢?除了战功,更重要的就是出身,即嫡子。只是草原民族的嫡系跟中原不尽相同,他们往往有多位嫡妻。比如皇太极,他一共有五位嫡妻,孝庄的姑姑哲哲是皇后,排第一,孝庄的姐姐海兰珠排第二,孝庄排第五。
这五位嫡妻所生的儿子都是嫡子,都有继承权。按照这个思路,我们看一下皇太极的儿子们就会发现,具备继承资格的人选其实只有豪格(其母是元妃)、福临和博果儿(其母是皇太极五大妃排第三的娜木钟)。
论出身,福临和博果儿比豪格更有资格,他们的弱势在于年龄和战功,时年福临只有5岁,博果儿才1岁。
但当豪格在与多尔衮的争斗中两败俱伤,两黄旗又坚持必须立先帝之子时,福临毫无争议地成了第一人选。
所以,福临的皇位根本不是多尔衮赠与的,也不是孝庄换来的,人家的出身早就决定了他的未来。
至于民间传说中的各种桥段,比如张煌言的“太后大婚”诗,那都是充满歧视眼光的故意编排,没有可信度。
孝庄的两个理由都站不住脚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孝庄担心儿子被多尔衮废掉,便主动下嫁,以换取多尔衮的忠心呢?
千万别被顺治的“皇父摄政王”带偏了节奏,历史上君主称大臣为“父”的例子太多了,这仅仅是一种荣誉,不能理解成“父亲”。
多尔衮是否忠心,靠孝庄的姿色能解决问题吗?我认为不光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顺治带来无尽的麻烦。
试想一下,假如孝庄真的下嫁给了多尔衮,那么从法理上来说,多尔衮就成了太上皇,而不是摄政王。一个手上有实权的太上皇,换一个小皇帝那不是既合理又合法吗?
如此一来,孝庄不是在帮儿子,而是在帮多尔衮坑儿子,这笔账只要稍有理智就不难算得清。
既然没有改嫁,孝庄为何不肯与皇太极合葬呢?为什么说她的两个理由都不成立呢?
盛京虽然离北京遥远,但三个月时间足够了,总比停放37年不得下葬要好的多吧?很显然,这是哄小孩玩的借口。事实上,哲哲皇后也是在北京去世的,她就被送回盛京与皇太极合葬了。
所谓“卑不动尊”的说法确实有,但也没那么严格,自古绝大多数的皇后都比皇帝死得晚,不也合葬了?
按照古代的礼法,皇帝死后是一定要与皇后合葬的,但这条规矩不适用于孝庄,原因很简单,她并不是皇太极的皇后。
孝庄是顺治皇帝册封的皇太后、康熙册封的太皇太后,但却不是皇太极册封的皇后,她的“孝庄文皇后”称谓是死后由康熙追封的。
按照严格的礼法,皇太极只有一位皇后,即哲哲,只有她有资格与皇太极合葬,孝庄只能葬于昭陵的妃嫔陵园。
这才是孝庄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她的子孙成了大清帝国的嫡系,而她却只能与嫔妃们安葬在一起,太掉价了!
这种状况不光孝庄不愿意,估计康熙也不愿意,因此只要孝庄的灵柩葬入昭陵,就必须打破规矩让她与皇太极合葬。
破个例也不是不可以,但孝庄还有一块心病,导致她选择了远离昭陵,这就是她与皇太极的关系。
孝庄是皇太极的一只丑小鸭很多文学作品将孝庄描绘成皇太极的独宠,其实很扯淡,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孝庄的姐姐海兰珠,孝庄只是皇太极身边的“丑小鸭”。
孝庄嫁给皇太极时,地位仅次于姑姑哲哲,排第二。海兰珠嫁过来后,她的地位被降了一位。再后来,皇太极又娶了娜木钟、巴特玛璪,每新娶一个女人,孝庄的排位就下降一次,最后成了五大妃的末尾。
有意思的是,海兰珠、娜木钟、巴特玛璪都是二婚,有的甚至都生过孩子,她们的风头都盖过了12岁就伺候在皇太极身边的孝庄。
如果您是孝庄,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会认为这是皇太极的格外宠爱吗?
虽然史书中没有任何皇太极不喜欢孝庄的直接记录,但从这些细节来看,孝庄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很轻。
既然如此,孝庄为何非要葬于皇太极呢?东陵有她的儿子,将来还有她的孙子、曾孙……在这里,她的地位至高无上。
这才是孝庄死后拒绝与皇太极合葬的真相,民间传说错得太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