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人下降23.4%:法院推失信惩戒宽限期+单次解禁+分级分类制度

独行者无畏 2025-03-19 05:06:43

各位债权人,你们知道吗?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失信名单人数出现了十年来的首次下降,降幅达23.4%!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失信人员减少了吗?是法院对失信惩戒认定更严格了吗?执行的尺度真的变了吗?如果你是债权人,这个变化对你的追款策略又有什么影响?

先来说个案例:

前不久,我们代理的一个执行案件,债务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按常规程序,我们申请将其列入失信名单。但法院裁定驳回,理由是——该债务人虽未履行生效判决,但其履行能力尚未被认定为规避执行或恶意逃避债务。过去这样的情况,纳入失信名单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可现在执行法院却更加谨慎。这背后,正是全国法院执行尺度的调整。

一、失信惩戒的“新规矩”:宽限期、单次解禁、分级分类

3月10日,最高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文俊在访谈活动中明确表示,纳入失信名单的前提是被执行人存在严重的违法失信行为,例如:伪造证据、暴力抗拒执行、虚假诉讼、隐匿财产等。而仅仅是“没钱还债”或者“暂未履行”已不再是列入名单的充足条件。

与此同时,人民法院推行了一系列“宽松”措施,比如:

1️⃣ 宽限期制度:给予被执行人一定时间履行义务,在此期间不立即列入失信名单。

2️⃣ 单次解禁机制:如果被执行人能够部分履行债务或提供合理理由,法院可以为其“单次解禁”,暂时移出名单。

3️⃣ 分级分类处理:根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设定不同的惩戒期限,主动履行者可以申请提前删除失信信息。

这些措施,使得法院的执行手段更加“柔性化”,强调善意文明执行,而非一刀切地“惩戒到底”。

二、债权人的“新问题”:失信名单已不是万能“紧箍咒”

失信名单人数下降,信用修复人数上升,看似是个好消息,表明社会信用环境在改善。但对于债权人来说,这无疑是个信号——过去依赖“失信名单”施压让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策略,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效了。

⭐简单来说,债务人可以通过宽限期、单次解禁等方式拖延时间,甚至部分履行一点债务,就可能避免被列入名单。而一旦被执行人不在失信名单上,银行、金融机构、交易相对方对其信用风险的感知也会降低,这意味着债权人的施压手段进一步削弱。

三、如何应对?债权人必须调整策略!

面对执行尺度的变化,债权人必须提高防风险意识,调整追款方案:

1. 诉讼与执行一体化方案:在诉讼启动阶段就提前布局执行策略,要求债务人提供担保或者锁定财产线索,确保判决后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不是等到执行阶段才发现债务人已经转移资产。

2. 财产保全优先:在起诉前或诉讼中,优先申请财产保全,锁定债务人的资产,而不是寄希望于执行阶段施加失信惩戒。

3. 紧盯履行动态:密切关注被执行人的经济活动,及时申请恢复执行或追加执行措施,避免因宽限期等新规导致执行落空。

4. 多种执行措施结合:不要单纯依赖失信名单,结合查封、扣押、冻结、搜查、悬赏执行等多种手段,提升执行成功率。

四、最后建议:失信惩戒认定变严格,债权人怎么办?

执行尺度的变化,意味着失信名单不再是压制“老赖”的唯一手段。作为债权人,你需要未雨绸缪,采取更主动的执行策略。不要等到债务人利用“宽限期”逃避债务,才发现自己错失了最佳追款时机!

法院的 “温度”,不该成为债权人的 “痛点”。新规不是放宽惩戒,而是让真正的老赖无处遁形,让暂时困难的人有出路。作为债权人,与其盼着老赖良心发现,不如握紧法律的尺子,把每一步都走在风险前面。

4 阅读:1747
评论列表
  • 2025-03-19 12:33

    未来,因这杀人灭口将会水长船高![呲牙笑]

  • 2025-03-19 11:30

    法院就是对的?

  • 2025-03-19 08:44

    债权人要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有问题就找法院,想想自己当时是怎么把钱放出去的

  • 2025-03-19 11:39

    失信人冻结移动支付了咋办?

    用户11xxx35 回复:
    用现金[得瑟]
  • 2025-03-20 09:37

    已经拿别人没有办法了,才又搞这些出来

独行者无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