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津后事:全体徒弟跪拜高喊:“师父,我们都是您的儿子”

爱吃凉历史 2024-12-05 08:12:33

初入荀慧生京剧团

1959年,张学津作为一名刚从艺术学院毕业的青年演员,被正式分配到备受瞩目的北京市荀慧生京剧团。荀慧生京剧团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杰出的艺术贡献闻名于世,被誉为京剧艺术的摇篮。这里汇聚了众多京剧领域的资深艺术家,包括大师荀慧生本人。

张学津的到来恰逢京剧团重点排练几部经典剧目,如《红鬃烈马》、《捉放曹》和《击鼓骂曹》。这些剧目均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深刻的角色理解能力,对于张学津来说,无疑是一次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大好机会。

每次排练,荀慧生都会亲自指导,他对细节的把控极为严格,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力求精确到位。张学津常常在排练场上汗流浃背,一遍又一遍地调整自己的动作和表情,力求将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津在剧团的表现开始得到同行的认可。特别是在他参与的《击鼓骂曹》演出中,他的表演尤为引人注目。演出后,观众和评论家对他的表演给予了高度评价。

《箭杆河边》的创新

1964年,张学津成为北京实验京剧团的一员。这一年,剧团开始排演现代戏《箭杆河边》。在创作初期,导演邀请了多位权威艺术家参与指导,其中包括唱腔设计师。作为一个年轻演员,张学津并没有完全按照既定方案执行,而是在与剧组成员的讨论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当时,剧中的“劝癞子”一段核心唱段原本设计为反西皮唱腔。然而,张学津在与唱腔设计师沟通时,提出反西皮唱腔难以充分表达角色情感起伏的观点。他认为,反二黄唱腔更适合呈现该情节中人物的内心复杂性和戏剧情感的波澜。张学津的意见引起了导演的注意,但由于唱腔设计师的权威地位,导演并没有立刻采纳建议,而是决定采用一种公平的方式处理:由张学津与唱腔设计师分别设计唱段,一周后呈现给专家评审。

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张学津投入了全部精力。他利用自身对戏曲音乐的深入理解以及对角色情感的揣摩,从旋律到节奏都进行了细致的设计。他反复推敲每一个音节的处理,力求让唱腔的情感表达与剧情发展高度契合。与此同时,他也会时常与剧组的其他成员交流,请教一些资深艺术家的意见,吸纳他们的经验和建议。

到了约定的时间,张学津和唱腔设计师分别将自己的设计呈现给评审专家。专家们仔细聆听后,逐一分析两种唱腔的优劣。张学津的反二黄唱腔由于旋律流畅、情感饱满,以及对角色复杂情感的准确表达,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相比之下,原先的反西皮唱腔显得在表现力上略显不足。在场的专家包括导演和其他权威人士,他们一致认为张学津的设计更加符合剧情需要,并最终决定采用他的版本。

随着排练的深入,这段反二黄唱腔被逐步融入到整部戏中,成为《箭杆河边》的一个亮点。每次排练结束,剧组成员都会围绕唱腔的细节展开讨论,而张学津也会根据排练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唱段。在正式演出时,这段唱腔成为全场的亮点之一。

《箭杆河边》的广泛赞誉

《箭杆河边》成功后,张学津在京剧界的地位迅速上升,许多剧团和导演都希望与他合作。他没有满足于这一部作品的成功,而是开始积极投入到新的创作中。他认真研究传统戏曲与现代戏的融合点,不断在舞台上尝试新的表达方式。随后,他参与了《铁流东进》的创作与演出。

不久后,他又投入到《谭嗣同》的创作中。这是一部以历史人物为背景的作品,对角色的刻画需要兼具历史厚重感和艺术表现力。张学津查阅了大量史料,充分理解角色背后的时代背景。他在表演中将谭嗣同的悲壮与坚毅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关键场景中的唱腔设计和情感表达,感动了无数观众。

随着艺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张学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他在传承余派和马派的基础上,融入了个人对角色的独特理解,使得他的表演既有传统京剧的韵味,又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在《刑场上的婚礼》中,他通过对情感张力的极致表现,将角色的悲壮与无畏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学津并未因此停下脚步。在《大唐贵妃》的演出中,他尝试在传统题材中融入更多当代审美观念,将人物的情感表达与舞台表现进行创新结合。

严师出高徒

1987年,张学津正式收下了他的第一个徒弟朱强。对朱强的培养,张学津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从最基本的唱念做打开始,严格要求朱强掌握每一个细节。在张学津看来,学京剧不仅要学习技艺,更要懂得如何做人。每次指导徒弟时,他都会反复强调,京剧演员首先要有责任心,对舞台和观众负责。

随着朱强的逐渐成长,张学津的收徒标准也越来越严格。无论是新收的徒弟还是资历较深的弟子,张学津始终一视同仁。每次教学,他总是事无巨细地讲解,甚至会亲自示范动作和唱腔,直到徒弟们完全掌握为止。他常说,作为师父,不能留一手,徒弟学得越好,师父的责任也越大。

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张学津收了十三位徒弟,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他悉心的指导。每次排练,他都会让徒弟们先上场演练,然后逐一指出问题。比如,有的徒弟在唱腔上欠缺情感表达,他会一字一句地教;有的在身段上不够流畅,他则会让徒弟反复练习。无论徒弟们遇到什么问题,他都会耐心解答,并不断鼓励他们改进。

在张学津的严格要求下,他的徒弟们逐渐在京剧界崭露头角。朱强后来成为了京剧界的一颗新星,得到了许多前辈的认可。其他徒弟如高彤、穆宇等,也在不同的京剧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张学津常常带着徒弟们一起参加演出,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他会在演出结束后召集大家开会,讨论每个人的表现,指出不足之处,同时也会表扬表现突出的徒弟。

张学津常常提醒徒弟们,无论多么优秀,都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他鼓励徒弟们走出舒适圈,尝试更多的角色和风格。为了帮助徒弟们成长,他还会联系其他京剧界的名家,请他们指导自己的徒弟,拓宽他们的视野。

生命的终章

2012年,张学津被诊断出患有肝癌,他的徒弟们迅速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决定轮流照顾师父。为了确保照顾得周到,他们制订了详细的轮值表,每个徒弟都有明确的任务,从日常起居到陪伴检查,再到饮食安排,无一遗漏。

在病房里,每天都有徒弟守在张学津的床边。无论是为他调整枕头、翻身按摩,还是耐心喂食、递水,这些徒弟都争相抢着做。他们中有的为了陪伴师父辞去了工作,有的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他们安排得井井有条,连夜班都有人轮流值守。徒弟高彤说:“师父,我们一定会让您安心,您只管养病,其他的事我们来办。”

张学津病情加重时,徒弟们更加尽心尽力。他们轮流为师父整理衣物,甚至亲自为他缝补了几件平日常穿的京剧服饰。朱强还找来京剧界的几位老朋友,为张学津录制了一段鼓励的话,希望能让师父感受到大家的支持和牵挂。

12月21日,张学津因病情恶化去世,徒弟们无一例外地出现在葬礼现场。梨园界名家孙毓敏、耿其昌、叶少兰、刘长瑜、谭孝曾等人也纷纷到场,送别这位德艺双馨的京剧艺术家。葬礼当天,徒弟们将灵柩护送到指定地点,始终紧随其后,眼中满含泪水。有人小声哽咽着念着张学津生前的教诲,有人拉着其他师兄弟的手,反复说:“咱们是师父的儿子,这一生都不能忘了他教的东西。”

葬礼上,高彤、穆宇和朱强带头高喊:“师父,我们都是您的儿子!”这一声喊,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张学津去世后,他的徒弟们没有停止前行,而是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京剧事业。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回忆师父的教诲,探讨新的创作方向。在舞台上,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演绎着张学津生前指导的经典剧目,用行动向观众传递师父的艺术精神。

参考资料:[1]姚芳藻.闲来置 急来用——张学津的艺术生涯[J].上海戏剧,1982(6):30-32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