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为于凤至扫墓,看见墓碑上的字,老泪纵横

爱吃凉历史 2024-12-04 06:14:33

早年婚姻

1916年8月,15岁的张学良和19岁的于凤至在郑家屯吴俊升的宅邸成婚。这场婚礼虽不铺张,但却是当时当地的一件大事。吴俊升亲自主持仪式,郑家屯的乡绅名流也纷纷到场观礼。婚礼后,两人启程返回沈阳,住进了张作霖的大帅府。

大帅府内格局井然,庭院深深,房舍宽敞。刚到府中的于凤至很快就投入到新环境中,她不仅管理家中事务,还要适应作为张家儿媳的新身份。她勤勉细致,无论是对仆人还是家族中的长辈,总是礼数周全。张学良虽然年纪尚轻,却已经承担了不少军中事务。婚后不久,他便忙碌起来,经常需要外出处理各类军务。

起初,张学良在外时间并不长,偶尔还会带些地方特产或新奇玩意儿回家,逗得于凤至和家人心情愉悦。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隔三差五便会留宿在军营或因社交活动未归。府中有时数日听不到他的消息,只有下人从外面打听到他出席某些宴会的消息。

于凤至对这些情况并未直接过问,而是继续用心操持家务。她总是安排妥当孩子们的教育与生活起居,并确保府内仆人按部就班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大女儿闾瑛的出生,给家中带来了一阵喜气。

之后的几年里,随着三个儿子闾珣、闾玗、闾琪相继出生,大帅府显得越发热闹。每次孩子出生时,张作霖都会让人操办简单的庆祝宴席,还亲自赐名。张学良偶尔也会抽空陪孩子们玩耍,但他依然时常外出,家中大多数事务依旧由于凤至一人承担。

张学良的异样行为

于凤至逐渐发现,张学良的离家并不仅仅是因为公务。有时他外出许久,家中并未收到任何信件或消息,返家时带回的也不是公务上的疲惫,而是些轻描淡写的理由。府中仆人偶尔会提起,张学良与社交场合中的某些名媛、女演员来往甚密,这些流言传到了于凤至耳中。虽然这些话语听起来并不刺耳,但她从丈夫的一些言行中,确实看出了他的心思并不完全在家里。

时间到了1927年,张学良的生活中出现了赵四小姐,她与张学良的关系很快传遍社交圈。赵四小姐聪明机敏,性格鲜明,与张学良在很多场合形影不离。此时,于凤至已经无法否认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她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弥补自己在家庭中的不足,希望借此留住丈夫的心。然而,张学良对赵四小姐的态度已然表明,这并非逢场作戏那么简单。

面对赵四小姐,于凤至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敌意。相反,她选择了一种令人意外的态度,将赵四视作家中的一位客人。在张学良公开承认两人关系后,于凤至甚至在某些社交场合和赵四同行,她保持着冷静得体的言行,让外界无法挑出任何不妥之处。

从这一年开始,张学良对家庭的陪伴变得更加稀少,而赵四则成了他生活中更重要的伴侣。于凤至依旧操持大帅府的事务,但家庭的重心显然已经悄然改变。

社会生活与个人追求

1929年5月17日,沈阳车站内外人潮涌动。作为东北重要城市的枢纽,这一天却因一位贵客的到来显得格外热闹。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将抵达沈阳,现场早已布满欢迎的人群。于凤至作为代表之一,穿着得体的旗袍,率领500余人组成的欢迎队伍站在车站前排。

列车进站时,车厢还未停稳,车站内就响起热烈的掌声。宋庆龄身着深色旗袍,神态从容地从车厢中走出。于凤至带领欢迎队伍靠前一步,微微弯腰致意,礼貌地递上准备好的鲜花,并向宋庆龄表达了东北各界对她的敬意。

在会客室中,作为接待方的重要人物,于凤至主动与宋庆龄展开了深入交谈。她首先介绍了东北的经济和社会情况,又提及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遗志在东北的传播,言辞恳切,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尊重。

谈话中,于凤至围绕宋庆龄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她特别提到东北女性在教育和社会地位上的进步,引得宋庆龄颇为赞许。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愈发融洽。时间不知不觉流逝,列车的发车时间早已过了点,车站的工作人员多次上前提醒,却都被宋庆龄温和地挥手示意延后。

当宋庆龄终于准备离开时,她握住于凤至的手,表示此次会面让她对东北的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于凤至送她上车,并在车窗外向她挥手告别,直到列车缓缓驶出车站。

几个月后,于凤至应邀前往上海访问。这次访问,她得以与宋氏家族的核心成员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在上海的一次聚会中,宋庆龄特意向自己的母亲倪桂珍介绍了于凤至。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于凤至几乎每天都会受到宋家的邀请,参与各种家庭聚会或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她不仅和宋庆龄进一步加深了友谊,还结识了宋美龄和宋蔼龄。三姐妹与她相处融洽,经常围坐一起谈论时事或家常琐事。她们对这位来自东北的贵客非常喜爱,宋美龄更是多次夸赞她的品味和处事态度。

宋家老夫人倪桂珍最终决定收于凤至为义女,称她为“四姑娘”。作为宋家义女的于凤至,从此与宋氏三姐妹结拜,成为她们关系中重要的一员。

英勇应对西安事变

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的消息迅速传开。此时,于凤至正在英国陪伴几个孩子完成学业。得知消息后,她立即着手安排子女的生活,并嘱咐亲友们照料,随后收拾行装,急匆匆踏上回国的旅途。

回国后,于凤至第一时间赶往张学良被关押的地点。初次见面时,张学良的精神状态十分低落,整个人显得无精打采。于凤至没有多言,而是从日常的点滴开始。

然而,张学良的关押地点经常变动,这给于凤至的陪伴带来了诸多困难。每次他被转移,于凤至都会及时收拾好行李,跟随转移到新的地点。为了方便探望,她常常不辞劳苦地往返于偏远地区,坐船、乘车,甚至徒步跋涉。

1959年,蒋介石表面上下令解除对张学良的“管束”,引起了外界一阵关注。早在1937年1月4日,国民政府就曾对张学良判处的10年有期徒刑予以赦免,但“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的附加刑却始终没有真正解除。蒋介石所谓的“解除管束”,更多是口头上的表态,实际上的限制并未放松。

两年后的1961年8月初,张学良迁入了一栋位于台北市郊北投复兴岗的新居。这栋二层楼房是张学良用自己的积蓄修建的,外观简朴却颇具格调,周围环绕着茂密的树木,环境清幽。然而,表面上的宁静并不代表自由。新居的正对门,一座不起眼的小房屋挂着“警务处”的牌子,里面的工作人员负责全天候监视张学良的行动。

张学良在市内活动的范围虽然有所扩大,但依然处处受到限制。他偶尔出门,总会有一辆“保护”他的汽车尾随在后,无论他去到哪里,车上的人都以“安全”名义对他进行跟踪。

晚年生活与离婚

1955年,于凤至在美国开始了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转折。她的友人詹森夫人莉娜是个精明的投资者,在一次聚会中,莉娜提议于凤至尝试进入股市。于凤至虽然对金融并不熟悉,但莉娜的建议让她意识到,这或许是开辟新生活的机会。莉娜热心地为她提供了基础的投资书籍,并耐心地讲解股市运作的基本原理。于凤至开始在书房埋头学习,边读边记下关键点,偶尔还请莉娜解答不明白的地方。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决定尝试小规模投资。她用谨慎的态度选择了一些蓝筹股,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起初,她的回报并不显著,但她保持耐心,不断分析股票趋势。她还参加了一些金融界的社交活动,与其他投资者交流经验。慢慢地,她的判断变得越来越精准,投资收益也开始显现。媒体注意到了这位华人女性投资者的崛起,称她在华尔街的表现极具传奇色彩,甚至有人称她为“华尔街股神”。

1964年,于凤至选择与张学良离婚,成全了张学良和赵一荻成婚。离婚手续完成后,于凤至表现得从容不迫,她没有参与外界的议论,也未对过去的感情多做评价。

1990年,于凤至因长期病痛与世长辞,她在遗嘱中将所有财产留给了张学良。多年后,已恢复自由的张学良来到了她的墓前。墓碑上刻着“张于凤至”几个字,张学良久久未语,亲自整理墓碑周围的花草,动作缓慢而细致。尽管张学良最终选择与赵一荻合葬,但于凤至的一生早已成为张家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1]于凤至的至情一生[J].财会月刊,2010(3):I0029

2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