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养脾胃的一个主食!这样吃痰湿少了人变瘦了,还收藏阳气不上火

素问轩分享 2024-11-12 16:29:01

若要问,吃什么食物是身体不可或缺的,最养身体的呢?

从营养学来讲,鸡蛋牛奶能补充蛋白质、钙等等,蔬菜水果能补充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等。

但了解中医的朋友肯定也知道,《黄帝内经》讲过:“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

五谷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是最养脾胃的,是合成气血不可或缺的物质。

尤其现在餐桌上常见的大米,味甘,性平,入脾、胃、肺经,能补脾胃,助五脏补气,助血脉精髓充溢,助全身筋骨肌肉强健。

王孟英更是认为:“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却视碳水为天敌!

有人可能会告诉你,像米饭、馒头这些都是碳水,虽然可以饱腹,但是也让人长胖,还容易升糖。像减肥、血糖高的盆友,都得少吃主食,当然营养价值很低。

那么这两种观点到底是否矛盾呢?

举个例子吧!我听说很多明星为了保持身材,可以做到好几年都不吃米饭,因为这就是碳水炸弹。

虽然体重降了,有着魔鬼身材,但是长时间不吃碳水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

是长时间不来姨妈,是年纪轻轻头发就疯狂地掉,是减肥减到小脸蜡黄没气色,是一劳累或受凉就容易生病,是常年胃病吃什么都不舒服。。。

这就是脾胃气血没有生化的来源,所以无法提供给五脏六腑,导致身体越来越差。

身体都没气血可用了,就算瘦成干巴了,还会好看吗?

但对于年轻爱美的女孩来讲,米饭一吃多着实容易发胖,这个该怎么破呢?

今天讲一个颠覆你认知的观点:吃了这么多年的大米,其实你根本不会煮米饭。

有人肯定问:你在开玩笑吗?

煮饭再简单不过的事了,把米洗一洗,放进电饭煲里,加一个食指关节的水,打开煮饭模式,什么都不用管,等它自动熟了就好,超级方便。

但恰恰是这种做法,才成为你发胖的源头。

中医讲:肥人多痰湿。肥胖的人群,大多数也都是痰湿体质,米饭就是帮凶之一。

为什么米饭容易生湿呢?

其实是煮饭的工具和做法出错了,不卖关子了,电饭煲才是米饭生湿的源头。

你想啊,水稻是生长在水湿之地,有湿寒之气。

现在家里做米饭,十个有九个都是用电饭锅。那就不叫蒸饭,也不叫煮饭,而叫做焖饭。原理就是用高温蒸汽,直接把米蒸熟。

而蒸汽是大湿大热的性质,所以焖好的饭里面,这些湿气一点都没跑出去,反而让更多的湿热又焖进米里,煮出来的米又比较粘稠,更助湿气,增加脾胃运化难度,所以吃完很容易腹胀。

米饭本是养脾胃的食物,但是煮饭方法错了,就变成生湿伤脾胃的了。

那为什么过去就不存在米饭生湿这个问题呢?

因为人类用电不过区区两百多年,电饭锅也是1950年才发明出来的。

那么在没有电饭锅的年代,我们就是靠柴火锅来煮饭和蒸饭的。

大米生长在水里,性质是偏凉偏湿的。而用明火煮饭,就是阳火,既能蒸掉大米里的湿气,还能平衡寒性。

现在很多人会怀念小时候的柴火饭,因为它更香,因为它“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备。

柴火灶蒸煮出来的米饭,做出来粒粒分明、软糯香甜,偶尔底部还有焦香酥脆的锅巴,这种香气扑鼻的味道,是电饭锅很难复刻出来的。

但无论是电饭锅、电磁炉、高压锅、微波炉,不仅不祛湿,反而生湿;不仅消不了寒,反而增添邪火,伤害阴液。

那么传统古法是如何蒸米饭的呢?

分为三步——煮、滤、蒸。

第一步 煮

把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入比平时蒸饭多两倍的清水,用勺子搅拌开防止糊底,开大火煮沸,转中小火煮8-10分钟,如果手捻一下米粒就散了,就可以关火了。

第二步 滤

取一个蒸屉,上面铺上纯棉的蒸屉布,用漏勺将锅里的米粒全部捞到蒸屉上。

第三步 蒸

再把蒸屉放在带有米汤的锅上,把上面米粒铺平一下,小火继续蒸15分钟,蒸熟即可。

这样才是煮出来和蒸出来的米饭,湿气都通过火上蒸发出去了。

而古法蒸出的米饭,还保留着利尿的功效。因为水稻生长在水里,但是根部却不会腐烂,就是因为可以耐水,所以反而能帮忙排一些水湿。

所以,不管你湿气重不重,想不想减肥,尤其是阳虚、手脚冰凉、湿气重,有脸色蜡黄、暗沉粗糙,头发出油、浑身无力等问题时,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蒸饭。

想要祛湿效果更明显,可以把米放在砂锅里面,蒸出锅巴,就是米饭底部和锅相接处,形成的焦焦的那一层。

锅巴焦香入脾,可养脾燥湿。

而底下的米汤也可以喝,米汤有滋阴的好处,但湿气并不会融进去,都被蒸发掉了,适合秋冬季节容易阴虚上火、比较干燥的人。

当然,想要养好脾胃,好好吃饭是基础。如果脾胃虚弱的人该怎么调理呢?

尤其是脾常不足的小朋友,还需要通过舌头来辨证调理,究竟是阴虚还是阳虚?扫描文末二维码,找小助手领取脾胃调理指南吧!

现如今,虽然用电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却渐渐失去了传统饮食的意蕴。

所以,要想养好脾胃,不生湿气,千万别怕麻烦,在文火慢炖中,是可以感受到饮食滋味的魅力。

千万别只保留蒸饭的形,反而让食物失去了与温度的亲密温和的交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