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春,上海码头的一艘英国货轮上,工人们正搬运着标有“机械零件”的木箱。
突然,一声枪响划破夜空——海关稽查队与青帮人马爆发火拼。
当木箱被撬开时,里面竟是崭新的毛瑟步枪。
这场冲突的主角,正是后来掌控民国30%军火走私的杜月笙。一个卖水果出身的帮派头目,如何将枪弹生意做得比鸦片更隐秘?
青帮的基因里本就流淌着“物流血液”。清末漕运水手组成的青帮前身,擅长在运河上隐秘运输物资。
到了民国,当漕运衰落、军阀混战,杜月笙将这套“水上功夫”改造为军火走私网络。
上海港每月到岸的“五金零件”“农机设备”中,三成实为拆解重组的枪械部件,经青帮控制的十六铺码头转运全国。
更精妙的是“化整为零”策略:将整船军火拆成零件,分装进茶叶箱、咸鱼桶,甚至棺材。
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十九路军曾收到一批“慈善物资”,开箱后发现竟是500支捷克造冲锋枪——这正是杜月笙的手笔。
杜月笙的军火帝国靠三张王牌运转:
一是租界护身符:法租界巡捕房高层每月收取“特别津贴”,对青帮船一律免检。某次英国领事要求彻查,法租界总探长竟回复:“查可以,但子弹不长眼睛”。
二是军阀合伙人:山西阎锡山的兵工厂常“报废”枪支,实则经黄河水运至上海翻新;四川刘湘的烟土车队返程时,总捎带德制手雷充作“压舱石”。
三是国际掮客团:犹太军火商哈同、白俄退役军官格列博夫,专门为青帮牵线购买欧洲淘汰武器。1935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甚至通过青帮,向中国倾销过时步枪。
这套体系让杜月笙的军火版图横跨欧亚,从柏林兵工厂到云南马帮,处处可见青帮的“物流签章”。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杜月笙的军火网络突然转向“红色通道”。
他通过戴笠向中共输送2000支手枪、50挺机枪,周恩来特致信感谢:“民族大义,青帮不忘。”
而在公共租界,日本特务屡次试图劫持青帮军火船,却被“小八股党”成员伪装成渔民,用炸药船同归于尽。
最具戏剧性的是“沉船阻敌”。为阻止日军溯长江而上,杜月笙将旗下12艘货轮装满碎石,凿沉于江阴要塞。这些船本可运送军火牟取暴利,但杜月笙选择亲手斩断财路:“今日沉船,只为明日少流血。”
青帮的军火生意虽游走法律边缘,却自成一套“江湖规矩”:
一是不卖伪劣:所有枪支必须经过靶场试射,哑火率超过5%整批退货;
二是禁售毒弹:达姆弹、化学武器等“伤天害理”的货品坚决不碰;
三是平衡供需:同一地区对立军阀的军火供应量必须持平,防止一方独大。
这套规则让杜月笙成为各方默许的“地下军需官”。1933年福建事变时,他甚至同时向蒋介石中央军和反蒋的十九路军供货——只要钱到位,青帮不问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