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转眼间明日就是农历三月初六了,这一天其实很多人已经遗忘,但是按照传统这天称为“寒食节”。寒食节起初节日日期及时长都不定,后来逐渐固定在冬至后105天或106天,也就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节日期间的核心习俗是禁火冷食。

寒食节的来历众说纷纭,主流说法跟春秋战国介子推有关系,据说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股啖君”护其周全。重耳复国后,介子推拒受封赏,携母隐居绵山。晋文公为逼其出山焚山,介子推母子被烧死。
后来晋文公为哀悼忠臣,下令每年介子推忌日禁火冷食,形成寒食节。汉代起成为全国性节日,唐代达鼎盛。当然除此之外,民间也有“赵氏孤儿”的说法。

寒食节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又和清明节紧紧相连,那么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风俗禁忌也是数不胜数。明日三月初六,无论有钱没钱,牢记:1不穿,2不晒,3要插,4要吃,传统习俗不能忘,寓意平安健康。
1不穿寒食节和清明节紧紧相连,节日的核心往往都是祭祀先祖,所以民间有传统穿衣不能过于鲜艳,另外寒食节有“禁火”的习俗,而大红大紫的衣服往往谐音与“火”有着关联。所以寒衣节包括清明节穿衣要庄重简约。

除此之外,民间也有“红配绿,赛狗屁”的说法,意思就是穿衣不能过于鲜艳。三月初六正值暮春,天地间阳气升腾、万物生长,古人认为艳色衣物(如大红、亮紫)易与自然界的旺盛火气相冲,扰乱人体气血平衡。
2不晒老话说“昼晒衣,夜收魂”,寒食节包括清明节比较忌讳晚上晾晒衣服,古人认为,深夜阴气盛,衣物暴露在外可能沾染“不洁之气”,影响家宅安宁。

从科学角度分析,春季多风沙,夜间晾衣易落灰尘;另外这个时间段昼夜温差大,夜晚湿气重,衣物晾晒室外易吸附寒露,滋生细菌。古人晚上不晾晒衣物,其实是在提醒人们关注生活细节。
3要插老话说““清明插柳,三六固宅”,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柳枝在传统文化中既是驱邪法器,又是生命象征。三月初六插柳,源于古人“以柳避瘟”的智慧:柳叶含天然水杨苷,可抑菌驱虫;柔韧枝条寓意坚韧生命力,寄托“家宅永安”的祈愿。

更深层的,是柳树与“留”的谐音文化——插柳留春,盼留住福气;折柳赠别,望情谊长存。这一举动将自然之物转化为精神符号,让普通草木承载家族传承的重量。
4要吃寒食节在古时候需要禁烟火,吃冷食。之所以会禁火一是纪念介子推,二是每逢这个时候,人们保存的火种以及春雷容易引起火灾,所以就有了禁火的说法。当人们不能用火的时候,那么吃饭也就只能吃一些“冷食”了,例如寒食粥,寒食面,青团等等,这些食物都是提前准备好,等到寒食节再食用。

当然吃冷绝非单纯习俗禁忌。从养生角度来看,暮春时节人体肝火旺盛,冷食(如凉拌野菜、青团、冷粥)能清热降燥,缓解春困。这与《饮膳正要》中“春宜凉,夏宜寒”的记载一脉相承。
结语三月初六的四个禁忌,不是束缚手脚的枷锁,而是先人留给子孙的“生活说明书”。穿素衣、收夜衣、插青柳、食凉味……这些举动背后,是对自然的谦卑,对健康的守护,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