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尖上的舞者:徐立平的航天火药传奇

孤影老王头 2025-03-03 09:43:34
走进 “火药雕刻师” 的神秘世界

在秦岭深处,有一座被层层掩体环绕的神秘工厂,这里远离尘世喧嚣,却肩负着航天事业的重要使命。走进工厂,刺鼻的固体燃剂气味扑面而来,让人瞬间意识到这里工作的特殊性。

徐立平,这位身着工作服、神情专注的工匠,正站在一台巨大的固体燃料发动机前,手中紧握着一把特制的刀具,小心翼翼地对发动机药面进行雕刻。他的眼神坚定而又专注,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眼前的火药。每一刀落下,都承载着对航天事业的敬畏与责任,每一次呼吸,都与手和刀的节奏高度一致。他的动作看似轻柔,却又蕴含着千钧之力,因为他深知,自己的每一个操作都关乎着火箭的飞行轨迹,关乎着整个航天任务的成败。

在航天领域,固体火箭发动机堪称火箭的心脏,而发动机固体燃料的尺寸和精度,直接决定着火箭的飞行轨迹。每一枚发动机推进剂的燃烧表面,都必须按照要求精密修整,以达到设计的飞行精度。徐立平所从事的 “火药雕刻” 工作,正是这一关键环节中的核心技术。由于固体燃料极其敏感,静电、不合理的摩擦,甚至刀具触碰到金属壳等都能导致其燃爆,这使得火药雕刻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难题,至今无法完全用机器替代人工。也正因如此,徐立平被人们赋予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称号 ——“火药雕刻师”。

初入航天,直面危险

1987 年,19 岁的徐立平从陕西航天技工学校毕业,在母亲的建议下,他怀揣着对航天事业的憧憬与好奇,踏入了这个神秘而又充满挑战的领域,成为了一名火药整形师。徐立平的母亲是中国航天固体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整形车间最早的员工之一,在母亲的影响下,徐立平从小就对航天事业充满了向往。如今,他终于有机会亲手参与到伟大的航天工程中,内心满是激动与自豪。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 “下马威”。上班第一天,师傅便带他去观看了一场废药的点火实验。起初,徐立平并未觉得有何特别,可当火焰点燃的瞬间,那巨大的轰鸣声、窜起的火苗以及腾起的蘑菇云,让他瞬间瞪大了双眼,呆立在原地。相距十几米远,他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滚滚热浪,仿佛一只无形的巨手,要将他吞噬。这一刻,他深刻地认识到这份工作的危险性远超想象,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

但徐立平没有被危险吓倒,反而激发了他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他深知,要想在这个岗位上立足,就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于是,他从最基础的拿刀、推刀开始学起,每天都花费大量时间琢磨和练习如何用力、怎样下刀,不断比划着切、削、铲等基本功,反复揣摩刀具切削量、切削角度和切削力度。为了掌握这些技巧,他常常练得手臂酸痛不已,甚至连吃饭时手都在不自觉地颤抖,但他从未有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就这样,日复一日,徐立平不知道练坏了多少把刀具,手上的老茧也一层又一层地增厚。但他的努力没有白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手感越来越好,对刀具的掌控也愈发精准。慢慢地,他开始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火药整形任务,逐渐在这个危险的岗位上站稳了脚跟。

生死考验,勇挑重担

1989 年,对于徐立平来说,是职业生涯中极为关键的一年,也是他人生中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这一年,我国重点型号发动机的研制进入了攻坚阶段,每一台发动机的成功与否,都关乎着整个航天事业的发展进程。然而,命运却在此时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

一台即将试车的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了大面积脱粘的严重问题,这一故障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整个研制团队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如果不能及时找到故障原因并解决,这台发动机不仅面临报废,还会严重影响整个型号的研制进度,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专家组经过紧急商讨,最终决定成立突击队,就地挖药,查探修复。

得知这一消息后,年仅 21 岁、工作还不到 3 年的徐立平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缨,加入了这支肩负重任的突击队。他深知此次任务的危险性,但在他心中,国家的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他愿意为了这份事业,挺身而出,承担起这份责任。

挖药修复的工作环境极其恶劣,徐立平需要钻进发动机内部,在十几吨推进剂的包围中进行操作。发动机内部空间十分狭窄,他只能以半躺或半跪的姿势艰难作业,每一个动作都受到极大的限制。刺鼻的气味弥漫在整个空间,让人呼吸困难,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毒气室中。而且,由于火药的敏感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爆炸,将他瞬间吞噬。

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一次挖药都像是在与死神共舞。徐立平小心翼翼地拿着木铲和铜铲,一点一点地抠挖着火药,每一下都不敢用力过猛,生怕产生一丝火花。他的心跳声在寂静的发动机内部格外清晰,与他手中的铲药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紧张而又压抑的节奏。为了确保安全,规定每人在里面最多干上 10 分钟就必须出来。但徐立平总是想着让队友们能多休息一会儿,每次都坚持多挖五六分钟。他知道,多挖一点,就离找到故障原因更近一步,就能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多争取一分希望。

就这样,徐立平和队友们轮流钻入芯孔,如同蚂蚁啃骨头一般,一点点地挖着药。时间在紧张而又艰难的工作中缓缓流逝,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不知疲倦地奋战在这个危险的岗位上。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挖出了 300 多千克药,并顺利排除了发动机故障。那一刻,整个团队都欢呼雀跃,徐立平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工作,让徐立平的身体遭受了巨大的伤害。任务完成后,他的双腿由于长时间的压迫和疲劳,几乎无法行走。当他被队友搀扶着走出发动机时,他的双腿已经麻木得失去了知觉,只能依靠着拐杖,一步一步艰难地挪动。回到家中,他的母亲看着他虚弱的身体,心疼得落下了眼泪。但徐立平却没有丝毫抱怨,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次经历,不仅让徐立平在技术上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升,更让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定和强大。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虽然危险,但却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每一次的操作,都承载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必须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精湛的技艺,去完成每一项任务。

追求极致,“丝级误差” 的背后

在火药雕刻这一领域,精度是衡量工作质量的关键指标,也是确保航天任务成功的重要因素。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仅为 0.5 毫米,而徐立平凭借着多年来的刻苦练习和对技术的不断钻研,将误差控制在了 0.2 毫米以内,这一精度堪称 “丝级误差”,在业内无人能及。

为了达到这一精度,徐立平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深知,每一次下刀都关乎着火箭的飞行轨迹,关乎着整个航天任务的成败,因此,他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在日常工作中,他不断琢磨每一个操作细节,反复练习如何用力、怎样下刀,力求将每一次的操作都做到极致。他还会利用业余时间,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分析每一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进的方法。

除了苦练基本功,徐立平还善于创新。他深知传统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发动机药面时,已经难以满足高精度的要求。于是,他开始尝试自己设计和制作刀具,根据不同的药面形状和要求,研发出了 20 多种专用刀具。这些刀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提升了雕刻精度。其中,一种被命名为 “立平刀” 的刀具,更是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获得了国家专利。

“立平刀” 的诞生,源于徐立平一次偶然的灵感。有一天,他在观看妻子削苹果时,发现妻子手中的刀子能够轻松地将苹果皮削得又薄又均匀,这让他联想到了火药雕刻。他想,如果能够设计出一种类似的刀具,是否也能在火药雕刻中达到同样的效果呢?于是,他开始着手研究,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最终成功发明了 “立平刀”。这种刀具的刀刃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和工艺,不仅锋利耐用,而且能够在不产生静电和火花的情况下,对火药进行精确的雕刻。使用 “立平刀” 后,药面的精度得到了显著提高,误差控制在了更小的范围内,为航天任务的成功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

徐立平对精度的追求,不仅体现在他的技术上,更体现在他的工作态度上。他始终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项任务,无论任务大小,他都全力以赴,确保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完美。在他看来,航天事业无小事,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他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力和责任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

传承匠心,培育航天新力量

徐立平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无穷的。在追求个人技术提升的同时,他始终不忘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致力于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为班组长,徐立平十分注重对新员工的培养。他深知,新人是团队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团队才能保持活力和竞争力。在工作中,他总是耐心地指导新员工,从最基本的操作规范到复杂的技术难题,他都会一一讲解,手把手地教。他还会根据每个新员工的特点和优势,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帮助他们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他的带领下,班组里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家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为了提高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徐立平经常组织开展技术革新活动。他鼓励组员们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共同攻克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在他的带动下,组员们纷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工作风险,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徐立平的努力下,他所在的班组逐渐成为了航天领域的 “金牌班组”。班组里的成员个个技术精湛,能够独当一面。他们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发动机的研制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多年来,徐立平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人才,他们分布在航天领域的各个岗位上,成为了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人才不仅在技术上传承了徐立平的工匠精神,更在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上,以他为榜样,为航天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荣耀背后,不忘初心

徐立平的卓越表现和杰出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广泛认可,各种荣誉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他先后荣获 “航天固体动力事业 50 年‘十大感动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感动中国 2015 年度人物”“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 等一系列殊荣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技术和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所代表的航天精神的褒奖。

然而,面对这些耀眼的光环和巨大的荣誉,徐立平并没有丝毫的骄傲和自满。在他看来,这些荣誉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每一位为航天事业默默奉献的同事们。他深知,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协作,离不开国家和人民的信任与期望。因此,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谦逊的态度,将荣誉视为前进的动力,继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徐立平依然保持着低调、朴实的作风。他从不炫耀自己的荣誉,也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他的生活简单而充实,除了工作,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陪伴家人。他深知,自己从事的工作危险而忙碌,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因此,他格外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徐立平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不仅仅体现在他对工作的执着和专注上,更体现在他对航天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上。他经常说:“航天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接续奋斗。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航天事业,热爱航天事业,为实现我国的航天强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航天人的责任与担当,展现着大国工匠的风采与魅力。

图片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

孤影老王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