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错了,怎么办?解释还是掩饰,还是大大方方地承认?
《资治通鉴》这段故事,告诉我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有人替你盖上遮羞布,有人替你找借口,有人替你掩饰!
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这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话。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古代的君子有错,他就知道改,但是现在的一些君子,有了错误也不改正,反而会听之任之,甚至会掩盖起来,更甚至还会把错误宣扬起来,把错误包装起来,把错误说成正确。
古代的君子,出现了过错,就像出现了日食、月食,老百姓不是看不见。但是,这些君子一旦改正错误,反而会赢得老百姓的敬仰和尊重。
这段话发人深省,这段话背后,其实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资治通鉴》记载,齐宣王曾经用了仅仅五十天的时间,占领了燕国全境,受到了燕国百姓的热烈欢迎。
但是,齐宣王到了燕国之后,却并没有干好事,他辜负了燕国百姓的信任,他在燕国大肆搜刮地皮,狠狠地收割燕国的百姓,这也引来了燕国百姓的愤怒,最后燕国各地烽烟四起,齐宣王不得不退出燕国。
而这件事呢,毫无疑问,齐宣王做错了。当时孟子曾经给齐宣王提过意见,让他善待燕国百姓,把燕国当成他的齐国百姓一样,这样燕国就会变成齐国的地盘。
但是,齐宣王并没有听取孟子的意见,他迷信强大的武力,所以,最终灰溜溜撤出了燕国。

之后的一段时间,孟子的话,仿佛就在耳边回荡,齐宣王特别后悔。
他说:“唉,我错了呀!我当初真应该听孟子他老人家的话呀!”
但是,有个马屁精叫陈贾,他对齐宣王说:"您没有必要这样。毕竟圣人也会犯错误!"
圣人怎么会犯错呢?
陈贾找到了孟子,问孟子:“周公是什么人?”
他说的周公就是周公姬旦。
孟子说:“他是圣人。”
陈贾说:“周公派他的老哥管叔去监督商王朝遗民首领武庚,结果跟武庚联合起来谋反。那么,周公知道他老哥会谋反吗?”
孟子说:“自然不知道。”
所以,陈贾就得出一个结论:原来圣人也会犯错误呀。
言外之意,我们齐王犯这么点错误,那也不叫错误。是吧?这既是安慰领导,给领导解围,也是拍领导的马屁。

但是,孟子却很不客气,说出了这段话: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
对我们来说,我们要小心身边有陈贾这样的人,一定要对这类人的话,提起注意和警惕。
如果你犯错了,有的人还帮你掩饰错误,有的人还帮你美化你的错误,甚至拨正反乱,让你的错误变得正确。这样的人,绝对是有问题的,绝对不是真的为你好。
发生了错误,对我们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力去改正错误,勇敢的承认错误,或许还有补救的机会,即使没有补救的机会,吸取教训,也能避免犯更大的错误。千万不要掩饰、美化错误,更不要死不认账,你觉得是这样吗?
更多《资治通鉴》的解读文章,欢迎订阅我的专栏,为解读《资治通鉴》中的领导智慧和成事之道。
煮酒论英雄,读史通谋略。
关注我,每天为你分享读史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