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年仅30岁美女博士去世,遗书附上个人简历,令人惋惜

辞言生涯 2025-01-07 15:40:11

读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从江苏科技大学到上海大学,再到同济大学,杜梅用十年时间,完成了一个普通女孩的逆袭。

可就在博士即将毕业之际,一纸诊断书打碎了所有梦想——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短短8个字,宣告了一个璀璨生命的终结。

9次化疗,10个月的抗争。

最后,她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书——附带个人简历。

"这孩子,临终了还在想着求职......"有人这样评论。

不,你错了。

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来过,我奋斗过,我发光过。

为什么一个30岁的年轻生命会在攀登学术高峰时戛然而止?

也许答案就藏在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里:熬夜赶论文;通宵改方案;饿着肚子做实验;没时间运动;忘记体检……

"这很正常啊,读博不就这样吗?"

可是,什么时候透支健康变成了"正常"?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

本科4年+硕士3年+博士5年=12年

12年光阴,换来一个博士学位。

但如果这个代价,是健康呢?

杜梅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前几天的一个学生,凌晨三点,实验室还亮着灯。

"你怎么还不休息?"我问一个博士生。

"赶论文deadline啊,熬几天就好。"他说这话时,眼睛都是红的。

这哪是在读博,简直是在"读薄"——把生命读薄了。

但最可怕的是什么?

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不正常。

是我们把"拼命"当成了褒义词。

是我们在用生命为内卷文化加码。

有人说:" 现在不拼,以后拿什么竞争?"

可我想问:

health和wealth,你更在乎哪个?

如果健康没了,前面的奋斗还有意义吗?

杜梅的遗书里写道:"我不想我的人生如此沉寂,即便去世了,也想像花儿开的一样绚烂璀璨。"

看到这句话,我哭了。

因为我知道,每个奋斗的年轻人心里,都住着一个不甘平凡的梦。

但梦想的前提,是活着啊!

给所有正在读书的年轻人几点建议:

(1)设定界限

学习很重要,但要给自己设红线。

连续工作4小时必须休息。

晚上12点必须睡觉。

这不是懒,是对生命负责。

(2)规律作息

早睡早起不是口号。

工作效率和休息质量成正比。

与其熬夜赶工,不如养精蓄锐。

(3)定期体检

别等身体发出警告才想起保养。

预防胜于治疗,这不是空话。

(4)坚持运动

每天运动半小时。

看似浪费时间,实则是最好的投资。

给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建议:

1. 改变评价体系

不能只看论文数量。

学生的身心健康也该是考核指标。

2. 优化管理机制

合理安排工作量。

给学生喘息的空间。

3. 加强人文关怀

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最后,我想对天堂的杜梅说:

亲爱的杜梅,你的梦想已经实现了。看,多少人记住了你的名字。你的故事正在激励更多人。你说要像花儿一样绚烂,你做到了。

梦想很重要,但活着更重要。

内卷不可怕,可怕的是忘记了生命的意义。

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没有什么成就值得用健康去换。

愿每个追梦的人,都能健康地生活,快乐地追梦。

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敬意。

0 阅读:4

辞言生涯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