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靖难之役到了最后关头,燕王朱棣抵达南京城外。建文帝朱允炆派人和谈未果,最终下令死守城门。
这时,城内能用上的人手基本上都被派往各大城门把守。考虑到燕军最有可能从北方的四个城门攻城,朱允炆便派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带兵驻守北方四城门之一的金川门。
朱允炆没想到的是,他这个决定加快了破城的速度。等朱棣亲率大军到达金川门时,李景隆和谷王二人没有选择开战,而是打开城门。《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时谷王惠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魏国公徐辉祖率师迎战,败绩。
意思是,朱橞和李景隆开城门迎接燕王朱棣入南京城。徐达的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慌忙带兵阻截朱棣,结果仓促战败。朱允炆听闻消息,放了一把火从此消失无踪。就这样,持续四年的靖难之役戛然而止,大明朝换了主人。
在靖难之役的最后关头,谷王朱橞是一个关键人物。那么,他投降朱棣到底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呢?
本文,笔者将结合史料,来为大家展现朱元璋的第十九子、大明朝唯一一位谷王朱橞的潦草人生。
一、4岁封亲王,8岁守重镇根据《国朝献徵录》记载:
谷庶人橞,母郭惠妃,滁阳王女也。生三王,长蜀王,次代王,次如意王或曰即谷王也。
朱橞之母是著名的郭惠妃,她曾为朱元璋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蜀王朱椿、代王朱桂和谷王朱橞。
郭惠妃在洪武年间的后宫之中是比较特殊的,因为她是马皇后的妹妹。这要从朱元璋刚入红巾军的时候说起。
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奔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当时,朱元璋身无长物,唯一的特点便是勇猛果敢。恰恰是这一点,被郭子兴看中,郭子兴把自己的义女马氏(后来的马皇后)许配给了朱元璋,让朱元璋成为了自己的女婿。
郭子兴膝下有三子两女,马皇后虽然是义女,但自幼养在身边,和郭子兴夫妻感情深厚,因此按长女对待,郭子兴还有一个小女儿郭氏,朱元璋迎娶马氏的时候,郭氏还在襁褓之中。
后来,朱元璋南下定远,辗转多年,郭子兴病逝,郭子兴之子被杀。郭氏无依无靠,来投奔姐姐马皇后。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郭氏则被纳为后妃,最终成了朱元璋较为宠爱的妃子之一——郭惠妃。
郭惠妃先后为朱元璋生了五个孩子,除了朱椿、朱桂、朱橞外,还有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从生孩子的数量来看,就知道郭惠妃的受宠程度。
朱橞生于洪武二十年(1379年),他是郭惠妃所生第三子(第四个孩子),在朱元璋诸子中排序第十九。朱橞作为母亲的小儿子,从小就被郭惠妃疼爱。
朱橞小时候非常聪明,朱元璋很喜欢他。朱橞出生时,马皇后已经去世,但因为郭惠妃是马皇后的妹妹,因此太子朱标也非常看重朱橞及他的两个哥哥。
洪武二十四年,不满4周岁的朱橞便被朱元璋封为谷王。朱橞的封地在宣府。
宣府位于今天的河北张家口境内,在古代处于军事要冲,更被称为是“长城九镇”之一。因古代宣府又称“上谷郡”,这边是“谷王”这个封爵的来历。
元朝末年,宣府城池坚固,物阜民丰,是个绝好的地方。当年,和朱橞一起封藩的皇子还有十八皇子朱楩(岷王)、二十皇子朱松(韩王)
前者的藩地在甘肃岷州、后者的藩地在辽东开原。和这两位兄弟相比,朱橞明显是占了便宜的。这也说明,朱橞得到了朱元璋一定程度的偏爱。
洪武年间,朱元璋年长的皇子大多都是成年之后才去封地就藩。但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年迈,想提前安排几个年幼的皇子,因此,皇子们大多在10岁之前便被派往封地,由专门的老师在封地教导。
洪武二十八年,年仅八岁的朱橞便辞别朱元璋,前往宣府就藩。朱元璋当时从国子监中挑选了为人正直、学识渊博的虞廷纲做朱橞的老师,担任谷王府长史。就这样,谷王朱橞开启了他的藩王生涯。
朱橞少年聪慧,得到父母的疼爱,总角之年便被赋予重任,屏藩一方。和寻常百姓家的孩子相比,他的人生路线早已铺设完毕,只等接下来为大明出力了。而实际上,朱橞对大明朝的效忠,却是另类的。
二、靖难先逃跑,守战开城门根据史料记载,朱橞刚到宣府时,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他先是命人扩建了宣府的城墙,修建了瓮城,将宣府建设成了攻守兼备之城。与此同时,他还参与建设了100多里的明长城(从常峪口至大境门),修建了锁阳关。这些关隘,朱橞虽然没有用上,但对明朝后期抵御游牧民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考虑到朱橞当时还不到十岁,笔者认为,他的这些作为很可能是奉朱元璋之命而具体执行的。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11岁的谷王朱橞本要去南京奔丧,半路上接到建文帝朱允炆的旨意,让藩王各守其位,不得离开藩地,因此又返回宣府。同年八月,建文帝朱允炆在齐泰等人的建议下,开始削藩。
最先“倒霉”的是周王朱橚(朱元璋第五子),当时,朱允炆派李景隆以练兵的名义路过开封,以迅雷之势包围了周王府,朱橚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拿下,贬为庶人,发配到云南。接着齐王、湘王、代王、岷王分别被削。朱允炆的这一些列的操作,让明朝诸王震动。
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坐立不安,最终接受姚广孝的建议,秘密筹划靖难。而在距离北平不远的宣化府,朱橞也非常忐忑。因为在上述5位被削的藩王中,代王朱桂是朱橞的同母哥哥,而岷王朱楩则和朱橞同一年出生。
也就是说,不管是按亲疏关系,还是按年龄,朱橞都有被削的危险。不过,两个月后,朱橞收到了一个重要的消息,让他安下心来。这个消息是朱允炆下旨给朱橞,夸奖朱橞勤勉,说宣府是北方重镇,让他安心帮大明朝守藩。
次年六月,燕王朱棣在密谋半年之久后,终于扯起反旗,以“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之役爆发。
《明史·朱橞传》记载:
燕兵起,橞走还京师。
而根据《国朝献徵录》记载:
建文初靖难兵起,橞走还京。
即,等朱棣起兵的时候,朱橞放弃了他的封地宣府,回到了南京。在文言文中,“走”是跑的意思。也就是说,朱橞很可能是怕燕军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先回南京避避风头。
靖难之役先后打了4年,这期间,朱橞没有任何参战记录。
直到建文四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朱橞才粉墨登场,这也就是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明史·朱橞传》记载:
橞奉命守金川门,登城望见成祖麾盖,开门迎降,成祖德之。
朱橞和李景隆奉命把守金川门,当他遥遥看到朱棣的华盖时,立即打开城门迎接朱棣,朱棣因此非常感谢朱橞。
也就是说,朱橞把守金川门,他根本没有守城的意思,而是就等着朱棣来,他好开门投降。
《荀子》有言: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君子守义,小人谋利。靖难之初,朱橞认为朱允炆会赢,因此跑回南京。而今,他认为朱允炆大势已去,所以,开城门给朱棣送了个大礼。这种投机心理,实乃小人无异。
若不是徐辉祖最后时刻的拼死阻截,朱棣入南京城,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如此,朱棣焉能不感谢朱橞?
三、临战骨头松,默相事机功朱棣进入金川门的消息传出,城内大乱,建文帝朱允炆见大势已去,在皇宫内放了一把大火,从此留下千古谜团。
因为朱橞主动打开了金川门,迎接燕王入京。因此,靖难之役胜利后,朱橞成为得利者。
那么,朱橞投降朱棣,到底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呢?
这里就不得不提朱橞的同谋李景隆了。李景隆是开国名将、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自幼熟读兵书,被朱元璋委以重任,在洪武朝就担任太子太傅。靖难之役爆发后,老将耿炳文兵败,由于魏国公徐辉祖(徐达之子)和朱棣是郎舅关系,为了避免瓜田李下之嫌,朱允炆决定派李景隆带兵北征。
不承想,李景隆在郑村坝和白沟河先后两次败给朱棣,导致南军元气大伤。若不是盛庸、铁铉等人拼死抵抗,朱棣早就打到江淮之间了。
李景隆复制了“赵括”的表现,建文帝竟然没有杀他。建文四年,朱棣打过长江,朱允炆被逼无奈,决定派人和朱棣和谈。一共谈了两次,第一次派庆城郡主渡江和朱棣谈判,庆城郡主是朱棣的堂姐,和朱棣关系亲厚,结果没谈好。第二次派李景隆和茹常(兵部尚书)、王佐(都督)前去找朱棣谈判。《明史纪事本末》云:
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常、都督王佐往龙潭,仍以割地讲和为辞,观虚实以待援兵。
李景隆去谈判,实际上缓兵之计,建文帝的意思是先以“割地”劝朱棣退兵,然后等援兵到来,再灭燕军。这次谈判表面上还是没谈妥,但给了李景隆进入朱棣大帐的机会。
巧合的是,帮朱棣打开金川门的恰恰有李景隆。更巧合的是,朱棣登基后,《明太宗实录》记载了封赏李景隆的一段记录:
以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同知王佐、都督佥事陈瑄有默相事机之功……
意思是,李景隆、茹瑺、王佐等人在朱棣入京的时候有“默相事机之功”。什么是“默相事机之功”,大家自己品味。
再结合我刚刚引用《明史纪事本末》的那段“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常、都督王佐往龙潭,仍以割地讲和为辞,观虚实以待援兵”。大家会发现,朱允炆第二次派去与朱棣和谈的名单,和《明太宗实录》上记载的朱棣登基后有“默相事机之功”的名单,基本上一致。
所以,笔者认为,这说明李景隆、茹瑺、王佐等人在那次谈判与朱棣接触时,可能就已经暗中投降朱棣。换句话说,朱允炆派李景隆把守金川门时,李景隆已经是朱棣的“卧底”了。
而本文的主角谷王朱橞又和李景隆一同把守金川门,谷王朱橞看到朱棣的华盖就立即打开了金川门。种种迹象表明:李景隆已经和谷王朱橞串通一气,谷王朱橞献城门投降,是有预谋的,而不是临时起意。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有这么一句话:骨头松了,一辈子没出息。
谷王朱橞这种贪生怕死,见利忘义的投机分子,注定不会有完美的结局,事实证明,朱橞印证了钱钟书的这句话。
四、无知恃功高,谷王成笑柄朱棣登基后,谷王朱橞因献门有功,得到封赏。《明史·朱橞传》云:
(朱棣)即位,赐橞乐七奏,卫士三百,赉予甚厚。改封长沙,增岁禄二千石。
朱棣登基后,给了朱橞很多赏赐。最特别的是,朱橞被朱棣改封到了长沙,俸禄也增加了两千石。和北方苦寒的宣府相比,长沙明显安全得多。可见,朱棣对朱橞还是不错的。
永乐元年二月,朱橞到长沙就藩,他借着拥立之功,逐渐骄傲霸道起来。和洪武时期相比,朱橞明显不那么守规矩了。
上文提到和李景隆一起去跟朱棣和谈的茹瑺,朱棣登基后,茹瑺因“默相事机之功”被封为忠诚伯。茹瑺有一次路过长沙,没有去拜见朱橞。朱橞便抓住不放,连续弹劾朱棣,要求朱棣杀了茹瑺,朱棣最终遂了朱橞的愿,杀茹瑺以治罪。
朱橞见朱棣听自己的建议杀了一个当朝伯爵,于是更加肆无忌惮。《明史》说他“益骄肆,夺民田,侵公税,杀无罪人。”他不仅抢夺民田,贪污朝廷税款,还滥杀无辜。不仅如此,他还“招匿亡命,习兵法战阵,造战舰弓弩器械。”
朱橞的长史虞廷纲数次劝他不要这么做,他都不听,最后干脆杀了虞廷纲。
朱橞麾下有一个叫张兴的都督佥事,他怕朱橞的所作所为会牵连自身,因此秘密到京城告诉朱棣,朱棣不信。张兴听闻太子朱高炽仁厚,于是找到太子,对朱高炽说:“乞他日无连坐。”
意思是,以后朱橞出事,可不能连累我。
朱高炽把这件事禀报给朱棣后,朱棣说:“我待朱橞一向不错,他应该不会如此吧。”
其实,朱橞的做法远超朱棣预料。《明史》记载:
谋于元夕献灯,选壮士教之音乐,同入禁中,伺隙为变。
朱橞打算选一些死士,教他们乐器,趁着正月十五观灯的时候,到禁宫中谋逆。
然后,朱橞派人秘密联系他的同母哥哥、蜀王朱椿,隐晦地说了自己的意思。没想到朱椿却申斥他不能乱来。朱橞不听朱椿之言,豪言:“当年我打开金川门,导致建文帝覆灭。现在到了我为建文帝伸张大义的时候了!”
蜀王朱椿看弟弟越来越不像话,再这样下去兄弟三人都将人头不保,于是大义灭亲,向朝廷举报朱橞。朱橞的叛乱就这样被朱棣扼杀在摇篮里。
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被锁拿入京,群臣纷纷建议朱棣处死朱橞。朱棣是一个聪明的帝王,不愿意再担杀弟之名。于是对大家说:“朱橞乃是我的兄弟,我就让其他兄弟们来决定他的结局吧。”
于是,朱棣召来周王朱橚(五弟)、楚王朱桢(六弟)、蜀王朱椿(十一弟)等人商议该如何处置朱橞。大家都说:“朱橞违背国法,天理难容,不能让这种人活在世上!”《明史》的原话是“橞违祖训,谋不轨,踪迹甚著,大逆不道,诛无赦。”
朱棣最后没有听从诸王的建议,只是将朱橞废为庶人。
不得不说,作为一代雄主,朱棣这一招非常高明。诸王当着朱棣的面,哪一个敢为谋逆者求情呢?大家都说要杀朱橞,朱棣再将朱橞免死,废为庶人。此举,不仅可以彰显朱棣自己的“仁德”,还可以震慑其他藩王。
朱橞被废,他的两个儿子也同样被贬为庶人,谷王府的官员悉数被杀,只有之前曾来告密的张兴,因为有言在先,没有被牵连。
谷王朱橞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屏藩一方,他可以没有朱元璋勇武,但至少不应该是个软弱无能之辈。
笔者认为,历史上的朱橞,至少犯了4个错误。在靖难之役爆发之初,谷王朱橞弃封地而不顾,有负守土之责,此乃一错;燕王攻南京,朱橞开门投降,有失忠义,此乃二错;在长沙多行不义,杀了劝谏他的长史,有失仁义,此乃三错;最后决定谋逆,更是不自知,毫无忠骨可言,此乃四错。
《易经·系辞下》有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坑建文、反朱棣,见利忘义,投机取利,朱橞必定成为大明藩王之笑柄。
本文参考《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朝献徵录》《明太宗实录》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朱允炆太狠了。其实只要把藩王诏回来养着,把世袭罔替改成隔代降袭。隔两代就可以削了。。非要把叔叔赶上绝路。虽然得到文官集团拥护。但是明显失去了武将勋贵的支持。。这些勋贵不少人和藩王都是姻亲。。如果看了靖难的经过。。这李景隆完全就是卧底啊。比得上运输大队长了。从明初各个方面看。强大的中央怎么都不会输。明显就是有人放水。。靖难开始燕王才三万人。而南京有百万大军。。明军经常差点攻破北平。都是李景隆喊停。要等他来。。几次都缓过去了。
一对比,朱允文没心机啊!把叔叔们召到京城圈养起来,只要不造反荣华富贵任意享受,不就好了嘛!
有明一朝的藩王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