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祺:康熙第五子,弟弟和母亲都遭雍正记恨,他不夺嫡,平安无恙

博史通今 2023-09-12 22:27:41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清圣祖康熙帝在畅春园驾崩,皇四子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

在康熙帝的丧礼上,雍正帝看一个人极不顺眼,此人就是康熙帝的四大宠妃之一的宜妃(此时称宜太妃,下同)。宜妃是九阿哥胤禟的生母,因为胤禟在九子夺嫡中支持八阿哥胤禩,所以和雍正帝胤禛站在了对立面。

巧合地是,康熙帝驾崩时宜妃正在病中,因此他需要坐着软轿才能给康熙祭奠。雍正帝认为,宜妃坐轿子前来是对先帝的不尊重。

坐轿子来也就忍了,可给宜妃抬轿子的太监却没有眼力见儿,竟然让轿子走在了同来祭奠的德妃前面。德妃是雍正的生母,刚被册封为皇太后。

本来因为胤禟的缘故,雍正帝就不待见宜妃。现在抓住她的错处,雍正帝开始大发雷霆,他骂宜妃“全然不知国体”,要杖责那些为宜妃抬轿子的太监。

当着所有嫔妃和王公大臣的面,这让宜妃非常难堪。史载:

乃坐四人软榻在皇太后前与众母妃先后搀杂行走,甚属僭越,于国礼不合……全然不知国体。

宜妃被骂,众人慌忙求情,雍正充耳不闻,直到宜妃的另一个儿子、五阿哥胤祺跪下为宜妃求情,雍正帝这才将此事揭过,放过了宜妃。

雍正帝如此憎恨宜妃和胤禟,为何单单给胤祺面子呢?难道胤祺与他的母亲和弟弟有什么不同吗?

本文,笔者将通过史料,为大家分享康熙帝的第五子、雍正帝的五弟胤祺。

一、生母最得宠,九岁识汉文

在写胤祺之前,笔者先说明一个问题:雍正帝胤禛登基后,诸位弟弟为了避讳“胤”字,纷纷把名字中的“胤”改为“允”字,为了便于大家阅读,笔者仍然用“胤祺”这个名字来贯穿主人公的一生。其他皇子亦然。

根据《清史稿·列传第七·圣祖诸子传》记载:

恒温亲王胤祺,圣祖第五子。

爱新觉罗·胤祺,康熙帝第五子。实际上,他是康熙的第十二个儿子。因为在他出生之前,康熙先后有7个儿子夭折,因此胤祺序齿第五。

胤祺的母亲乃宜妃郭络罗氏。胤祺是宜妃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当然,宜妃生他的还是“宜嫔”,在胤祺出生之后,宜嫔才被升为宜妃。

根据史料记载,宜妃的父亲最初只是镶黄旗的一个佐领,康熙十六年,宜妃以秀女的身份进宫,因宜妃相貌出众,“柔嘉成性、淑慎持躬”,很快得到康熙帝的关注。康熙帝在连丧三位皇后之后,决定不再立皇后,宫中事务皆由惠、荣、德、宜四位宠妃打理,合称“四妃”。宜妃是“四妃”中入宫最晚,最年轻的妃子。《永宪录》记载:

宜妃生皇五子、九子。眷顾最深。

可见,在四妃中,康熙帝最宠爱宜妃。

宜妃入宫的第三年,即康熙十八年,胤祺出生。按照时间算,胤祺比雍正帝胤禛小一岁。胤祺和胤禛有一个相同之初,那就是他们都不是生母抚养长大的。由于清朝宫廷早期有规定,低级别的嫔妃见识有限,怕“教坏”皇子,因此当时的嫔位及以下的嫔妃生下孩子,只能交给她人抚养。

雍正帝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他满月后由贵妃佟佳氏(后来的孝懿仁皇后、康熙的第三任皇后)抚养。而胤祺出生后最初也是交由贵妃佟佳氏佟佳氏抚养。只是,约到胤祺4岁时,考虑到皇太后(仁宪皇太后、康熙的嫡母)膝下空虚,康熙便做主把胤祺交给仁宪皇太后抚养。

仁宪皇太后生于蒙古草原,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她恬静淡然,与世无争。胤祺到仁宪皇太后膝下后,很受她的疼爱。在仁宪皇太后的教导下,胤祺养成了心性随和、温文善良的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仁宪皇太后由于自幼生活在草原,她对汉文并不熟稔。因此,胤祺在9岁之前,一直接受满文教育。直到9岁之后,在康熙帝的安排下,他才开始学习汉文。

通过上面的信息可以看出三点:

第一,胤禛和胤祺都远离生母,际遇相同,再加上他俩的年龄只差一岁,经常在一起玩耍,容易培养感情。

第二,胤禛和胤祺都曾被孝懿仁皇后抚养,从小自然亲厚。只不过,胤祺稍大一些后,转由他的嫡祖母抚养了,所以,胤祺和仁宪皇太后更加亲厚些。

第三,胤祺自幼性格淡泊,不喜欢与人争利。

综上三点,为胤祺在雍正朝的际遇打下了基础。

二、无差别培养,不参加夺嫡

虽然胤祺性格淡泊,但他在康熙朝绝不是一位被冷落的皇子。至少,康熙是用心培养胤祺的。

康熙二十七年,康熙帝安排翰林院老师为胤祺启蒙,教授胤祺汉文。五年后,康熙让三阿哥胤祉带着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一同到曲阜祭祀孔庙。

康熙三十五年,蒙古草原的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投降清朝后再次叛变,康熙忍无可忍,决定御驾亲征。当时,太子胤礽负责留守京师,其他成年皇子几乎倾巢而出,按照康熙的安排,皇子们分别被放到八旗军营中历练。根据《清史稿》记载:

当时三阿哥胤祉负责率领镶红旗大营,四阿哥负责率领正红旗大营,五阿哥胤祺负责率领正黄旗大营,七阿哥胤佑负责率领镶黄旗大营……

这场战争,清军在康熙的带领下取得胜利,因此胤祺和其他兄弟一起接受了康熙的赏赐

第二年,胤祺17岁,康熙为他赐婚,妻子是来自蒙古草原的镶蓝旗员外郎张保柱之女。虽然史料没有详细记载,但笔者分析,这里面应该有胤祺的祖母、仁宪皇太后的思量和建议。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封五阿哥胤祺为贝勒,同时被封为贝勒的还四阿哥胤禛和八阿哥胤禩。

这也意味着,胤祺成为当时康熙诸子中,仅有的5位有爵位者之一。(注:大阿哥胤褆被封为直郡王,三阿哥胤祉为诚郡王。)按照规定,受封的诸皇子可以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

从胤祺在康熙朝前期的成长记录来看,康熙帝对胤祺的培养和胤祉、胤禛没有差别。

接下来的几年,随着康熙帝成年的儿子越来越多,再加上被封爵的皇子都有了自己的力量,朝堂上开始“热闹”起来,这无疑削弱了太子胤礽的影响力,这让太子胤礽感觉到了危机,于是,皇子们形成派系,相互之间有了利益争夺。

而胤祺和其他皇子不同,他对太子胤礽恭谨,对胤褆、胤祉、胤禛也一样尊重,即使是对比他年幼的胤禩,他也很宽和,从不牵涉夺嫡之争。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塞外行围,皇子们随行。这次出行将皇子们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最终太子被废,大阿哥胤褆被囚。

康熙归来后,对着宗庙忏悔,然后一病不起。此时,胤祺和胤祉、胤禛三人一直陪侍在康熙床前,让康熙颇感欣慰。

因此到了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复立太子胤礽时,一次性封了三个亲王爵位,分别是封三阿哥胤祉为诚亲王,四阿哥胤禛为雍亲王,五阿哥胤祺为恒亲王。

终康熙一朝,有且只有三位皇子被封为亲王,就是以上三位。而胤祺,便是三位之一。和胤祉、胤禛暗中对储位的觊觎不同是,胤祺的内心非常坦荡,因为他知道与其为了争夺太子之位而手足相残,不如朗风霁月,静看花开。

实际上,胤祺这种心态,康熙和诸位皇子焉能不知。

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废太子时,康熙帝命胤祺前去审理胤礽的党羽托合齐,胤祺秉公处理,很得康熙帝的赏识,康熙帝特下旨赏赐胤祺白银5000两,并封胤祺的长子弘昇为恒亲王世子。

由于胤祺在康熙晚年的表现颇有君子之风,康熙帝曾在热河避暑山庄南边赐给胤祺一座府邸,这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待遇。这座府邸后人称之为“老五爷府”。

可见,在康熙皇帝的心目中,胤祺是他比较满意的儿子。但因为胤祺生性淡泊,所以康熙地也知道胤祺不适合做大清王朝未来的主人。

孔子《论语·为政》有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一个人,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对方的配合。但是,胤祺可以做到对父亲不违心,对兄弟不算计。这样,足矣。

三、手足互相残,棠棣日渐衰

康熙五十六年,康熙帝的嫡母仁宪皇太后病重,由于太后对胤祺有养育之恩,祖孙俩关系甚好,因此胤祺连续请旨入宫照顾太后。而康熙帝作为儿子,也在太后宫中侍奉汤药。不久太后去世,胤祺嚎啕大哭,伏地不起,让康熙帝再一次看到胤祺的恭孝之心。

从史料上显示,康熙人生的最后的四年内,胤祺明显被委以重任。例如,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最宠信的臣子李光地病逝,康熙派胤祺代自己前往祭奠。同年,镇国公去世,又是胤祺代康熙前往。

康熙五十八年,太后两周年忌,康熙派胤祺到奉先殿祭祀。是年年底,湖广总督额伦特在平叛时牺牲,康熙让胤祺带着十二阿哥胤裪前去迎接额伦特的灵柩。

胤祺处事稳妥,不参与夺嫡,这让他在诸位兄弟中拥有较好的人缘。另外,虽然胤祺和胤禟都是宜妃所生,但因为胤祺并不在生母跟前长大,因此兄弟俩关系并不亲近。这与胤禛和胤禵的关系类似。

康熙五十一年冬天,康熙帝驾崩,四阿哥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雍正帝是一位爱憎分明的帝王,他在九子夺嫡期间忍辱负重,而今登上大宝,自然要“公报私仇”。但在大局未稳之前,他还不能贸然对“八爷党”下手。终于,在康熙的葬礼上,雍正帝决定先给胤禟的生母宜妃一个下马威,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篇的那一幕。

最后,胤祺出面求情,雍正知道五弟素来和善,于是借坡下驴,给了他一个面子,放了宜妃一马。

事实证明,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宜妃在雍正朝可谓“命途多舛”。例如,雍正三年,宜妃因为“很久未向皇帝和皇后问安”再次问罪,又是胤祺出面求情,并将宜妃接入恒亲王府中,方才了事。

和宜妃相比,下场较惨的是她最疼爱的儿子胤禟。雍正帝登基后,胤禟先是被发配到西宁,然后被宗人府弹劾,最后雍正地把胤禟囚禁在了河北保定,并让直隶总督李绂亲自派重兵看守。李绂把胤禟关在一个没有窗户等矮小屋子里,时值盛夏,胤禟身披铁链,酷暑难忍,最终昏迷而亡。

母亲被问责,亲弟弟被折磨而死,纵然胤祺再与世无争,此时也如履薄冰。此后,他异常低调,除了每年必须参加的祭祀活动,他不参与其他任何政治事件。他对胤禟之死也不发表任何看法。宫中有家宴,雍正帝若邀请他去参加,他便准时前往,若不邀请,他便称病在家,不见外客。

雍正帝对胤祺的戒心本来就不高,再加上胤祺如此低调的表现,使雍正渐渐放下心来。雍正八年,雍正曾公开表扬五弟胤祺“秉性和平,持躬谦谨”。

四、亲王年半百,冷暖随风去

雍正十年闰五月,胤祺病重,雍正派四皇子弘历到恒亲王府探病。当月十九,胤祺病故,时年50岁。此时雍正所剩的兄弟不多,他感念与胤祺的昔日之情,特赐厚葬,谥号“温”。

从雍正给胤祺的谥号“温”字可以看出,胤祺本是一位温润如玉的君子。

两年后,雍正再度回忆起胤祺,下旨为胤祺立碑,说他“持躬谦谨,颇具乐善之风”。

从一个被康熙认可的皇子,到一个低调到尘埃里的皇弟,胤祺走了10年。在10年里,时而和风细雨,时而波涛汹涌,人间冷暖,他深有体会。

和胤禟的结局相比,胤祺或许是庆幸的。但和正常的兄弟相比,他或许是遗憾的。生在帝王家,本该是如此吧。

笔者认为,胤祺之所以能在雍正朝善终,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胤祺性格恬静,与世无争,没有参与夺嫡,雍正帝和他有情谊基础。其二,雍正登基后,胤祺谨小慎微,处事低调。

胤祺死后,恒亲王爵位传给了他的次子弘晊,而后每代降爵承袭,到清朝末年,传到第七代终止。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意思是,君子行事,除了射箭切磋,就不应该还有什么可以争抢的。

笔者写胤祺,并非想表达帝王家的无情。而是希望大家从胤祺身上读到淡然处世的态度和恭谨乐善的品格。

6 阅读:3472
评论列表
  • 2023-09-13 16:35

    折厮只傻么玩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