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话在这则新闻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位妻子在丈夫患病后选择拉黑失联,直到对方去世才现身争夺遗产。法院的判决,狠狠撕开了人性的遮羞布……
【丈夫病榻前无人问,妻子消失一年后争遗产】北京一中院近日公布的一起遗产纠纷案,让人唏嘘不已。
男子陈旭婚后不久确诊重症,妻子得知后迅速分居,对其病情不闻不问,甚至在争吵后直接拉黑丈夫,彻底失联。直到陈旭去世一年后,妻子才从旁人口中得知消息,随后立即找到陈旭的姐姐,要求继承全部遗产——包括房产、车辆和存款。
陈旭患病期间,全是姐姐在照顾:买药、送医、打扫、急救……连丧葬都是她一手操办。而那位“妻子”呢?连最后一面都没见。
法院最终判决:妻子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虽有权继承,但因未尽扶养义务,只能分到40%;而姐姐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因长期付出,额外分得20%。
网友炸了:“这妻子居然还能分到40%?法官已经仁至义尽了!”“夫妻一场,竟冷漠至此,遗产怎么好意思要?”
这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案件频发:
案例一:上海一男子中风后,妻子卷走存款消失,直到男子去世才回来争房。
案例二:广州某女士患癌,丈夫提出离婚并转移财产,法院最终判其少分60%遗产。
法律可以分配财产,但衡量不了人心。《民法典》明确规定,继承人若未尽扶养义务,可少分或不分遗产。但现实中,许多人仍抱着“法律拿我没办法”的心态,肆意践踏亲情与责任。
另一边,黑龙江工程学院的一则新闻同样让人愤慨。多名男教师查女寝时,竟随意翻动女生内衣、隐私物品,甚至公开点评“内衣不洗”“放成人用品不知廉耻”。
面对质疑,教师反问:“男老师什么没见过?”校方回应:“流程合规,会处理。”
网友冷笑:“合规?那下次女老师查男寝,翻裤衩晒袜子也行?”“隐私权在权力面前,一文不值?”
最扎心的,是河南辅警席南的故事。1990年高考后,他以为自己落榜,当了35年辅警。直到2022年才发现——当年他的录取通知被李某刚冒领,对方还改名“李席南”,端上公职饭碗,当上卫生院副院长。
真席南看到自己当年的志愿表,手写字体和照片,瞬间泪目。而冒名者被开除后,竟淡定坐诊:“已经被处理了,别找我。”
网友怒问:“偷走别人一生,一句‘别找我’就完了?”“追责不能止于开除,必须追究刑事责任!”
【结语:法律是底线,人心才是尺】从冷漠妻子到冒名顶替,这些事件背后,是人性与规则的激烈碰撞。法律能判遗产分配,能撤销学历,但修补不了被摧毁的信任与人生。
我们或许无法改变人性,但至少可以:
立遗嘱:明确财产分配,避免身后纠纷。
保留证据:对不公敢于发声,如席南般坚持追责。
守住底线:无论是婚姻还是职业,别让利益碾碎良知。
最后问问大家: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会怎么做?欢迎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