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被薅走1.8亿!”——这是某电商平台曾公开控诉“仅退款”乱象的惊人数据。如今,这场持续四年的“退款不退货”狂欢,终于迎来终结。
4月22日,
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主流电商平台集体宣布:全面取消“仅退款”政策,
未来消费者申请“退款不退货”将由商家自主决定,平台不再强制介入。
这一消息瞬间引爆网络,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忧心忡忡。这场变革,究竟是保护了商家,还是削弱了消费者权益?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行业困局?
【“仅退款”的兴衰史,从“真香”到“真痛”】
2019年,拼多多率先试水“仅退款”,主打“极致用户体验”,消费者无需退货即可拿回货款,迅速吸引大批用户。随后,淘宝、京东、抖音等平台纷纷跟进,将其作为“流量争夺战”的利器。
初衷是好的:打击假货、劣质商品,简化售后流程。但很快,规则被恶意利用——
“职业羊毛党”批量下单后,以“颜色不符”“尺寸不对”等主观理由申请退款,甚至掉包正品,让商家“货财两空”。
普通消费者跟风,部分人因“占便宜心理”滥用规则,导致商家售后成本飙升。
农产品商家最受伤,有卖家每月处理200多笔“仅退款”,损失超总收入10%。
2024年双11期间,电商投诉中“仅退款”占比超60%,成为商家最大痛点。
【从“内卷”到“良性竞争”】
今年两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求整治“仅退款”滥用问题。淘宝早在去年7月率先松绑规则,京东、快手等紧随其后。如今,五大平台集体调整,释放三大信号:
商家终于“喘口气”
福建茶叶商林先生表示,恶意退款减少40%,每月省下2万物流成本,转而投入品质提升。
平台减少强制干预,商家可依据实际情况协商,避免“一刀切”损失。
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取消“仅退款”≠削弱维权,商品质量问题仍可退货退款,但需更理性举证,
淘宝上线“真实体验分”,京东优化售后审核,用信用体系平衡买卖双方权益。
从“低价内卷”转向“品质服务”,平台开始严打AI假图、违规店群,扶持优质商家。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客单价同比提升12%,复购率增长8%,市场正向健康方向发展。
【有人支持,有人担忧】
支持派:“早该取消了!有些买家就是恶意薅羊毛,商家太难了!”
质疑派:“万一遇到不良商家,消费者岂不是更弱势?平台监管不能放松!”
理性派:“关键是如何建立公平机制,既保护商家,也不让消费者吃亏。”
【电商的未来,信任才是终极战场】
这场“仅退款”变革,不仅是规则的调整,更是行业生态的重塑。
对商家:告别“亏钱保流量”的恶性循环,真正靠品质和服务赢得市场。
对消费者:购物需更谨慎,但也倒逼平台完善信用体系,让维权更精准。
对行业:从“流量为王”到“信任为王”,谁能构建更健康的交易生态,谁就能赢得未来。
互动话题:
你用过“仅退款”吗?支持取消这一政策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