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孩子哭醒第5次,我抱着她坐在沙发上,突然崩溃大哭——原来抑郁真的不分性别。”这是一位90后爸爸的真实自述。当社会习惯将“产后抑郁”与妈妈绑定,谁曾想,放下事业全职带娃的爸爸们,同样在孤独与压抑中挣扎……
“茉莉爸”曾是宠物食品销售精英,月入2万,频繁出差风光无限。然而孩子出生后,因妻子体制内工作稳定,他主动扛起带娃重任。收入断崖式下跌至千元,客户资源逐渐流失,他苦涩道:“空陪孩子却没能力给她更好的,这才是最无力的。”
深夜,他常盯着手机里从前出差的照片发呆,“那种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像钝刀割肉”。
从清晨6点冲奶粉到深夜11点哄睡,他的日常被切割成碎片:抱娃患上腱鞘炎、孩子生病被父母指责“连娃都带不好”、半夜偷刷手机只为喘口气……“只有娃睡着的几分钟,我才觉得自己像个人。”
最让他破防的,是孩子住进PICU那5天。“病危通知书递到手里时,我浑身发抖,可家人只说:‘我们当年带你可没这么矫情’。”
“婚姻死于一句‘带娃能有多累’”
妻子周末回家,迎接他的不是体谅,而是埋怨:“孩子衣服脏了都不知道换!”长期积压的委屈爆发成争吵,最终离婚收场。他哽咽:“我要的不过是她一句‘辛苦了’,可男人喊累,似乎就是原罪。”
”
当“茉莉爸”将经历拍成短视频,评论区两极分化:
宝妈泪目:“终于有人替我们发声!带娃的苦男人懂了,可女人连喊苦都被说‘矫情’。”
质疑不断:“男的抑郁?炒作吧!”“不就是懒,不想工作?”
对此,他直言:“正因为男人很少倾诉,才更该被看见。抑郁不是性别标签,而是育儿困境的警报!”
心理学专家指出
激素并非唯一诱因:睡眠剥夺、社会角色突变、价值感丧失,同样会击垮新手爸爸;
男性抑郁更隐蔽:他们习惯用“愤怒”代替“哭泣”,导致问题被忽视;
社会偏见是帮凶:“为母则刚”“男人养家”的刻板印象,让痛苦无处安放。
育儿路上,谁都不是孤岛
“茉莉爸”的故事撕开了一道口子——育儿从来不该是单打独斗。若你也在黑暗中
请放下“超人”包袱:脆弱不是失败,求助才是勇敢;
伴侣需“看见”彼此:一句“我懂你的累”,胜过千句道理;
社会应摘下有色眼镜:抑郁没有性别,理解无需条件。
留言区互动:
👉“你或身边人经历过‘带娃抑郁’吗?如何走出来的?”
👉“男人带娃被嘲‘没出息’,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