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深圳房管局长妙招

眉姐有话说 2025-03-05 14:39:56

1980年代的深圳,宛如一辆饥渴的列车,渴望着资金的注入。面对改革开放初期,资金极度匮乏,深圳是如何突破重围,寻找到发展的钥匙?又是谁,敢于挑战禁锢,用一场拍卖,撬动了中国法律的修改?

深圳的“穷”与骆锦星的“闯”

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的“穷”是出了名的。基础设施建设,哪哪儿都缺钱!那时候,深圳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急需营养。从惠阳地区临危受命调来的骆锦星,担任深圳市房管局长,肩上的担子可不轻。

没钱怎么办?骆锦星开始琢磨。他发现香港那边,搞房地产搞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在土地使用上的操作,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能不能借鉴香港的经验,用土地来换资金呢?当时,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收取土地使用费,与港商合作建房。这在当时,绝对算是“擦边球”,稍有不慎,就会触碰雷区。

具体怎么操作呢?就是把土地的使用权,有偿转让给外商,让他们来投资建设,然后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笔费用,就成为了深圳早期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当时,深圳还搞了一个“东湖丽苑”,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商品房小区!它的建成,不仅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也让深圳看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潜力。

难道这种“擦边”方式就能一直走下去吗?当然不是!这种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容易滋生腐败,而且缺乏法律依据,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深圳需要一种更规范、更透明的土地交易模式。

惊天一拍: 拍卖开启新时代

土地使用费模式用了一段时间,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些人开始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土地使用上搞猫腻,腐败问题日益严重。深圳的领导层意识到,必须进行变革,找到一种更公平、更透明的方式来管理土地。

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土地使用权拍卖!这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要知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是国家的,谁敢拿出来拍卖?这简直是挑战底线!

可以想象,这个想法一提出,就面临着巨大的争议和阻力。很多人都觉得这太冒险了,万一出了问题,谁来承担责任?但是,深圳的领导层顶住了压力,他们坚信,只有改革才能找到出路。

1987年12月1日,深圳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土地使用权拍卖会。地点选在深圳会堂,参与者既有来自香港的商人,也有内地的企业代表。拍卖规则也很简单明了,价高者得。

骆锦星的公司,也参与了这次拍卖。最终,他们以525万元的价格,拍下了罗湖区一块8588平方米的土地。这一拍,成为了“新中国土地使用权第一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块土地后来用来做什么了呢?盖起了罗湖东晓花园,成了深圳早期商品房的代表作。当时的深圳市领导感慨万千,如果没有这次拍卖,深圳的发展速度肯定会慢很多。参与拍卖的港商也表示,这次拍卖让他们看到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

从“禁租”到“有偿”:法律的松动

这次土地拍卖,不仅仅是一场商业活动,更是一场对中国法律体系的冲击。要知道,当时的《宪法》明确规定,土地是禁止出租的。而深圳的土地拍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变相的出租。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修改《宪法》!

1988年,《宪法》迎来了修改。“禁止出租土地”的条款被修改,为土地有偿转让提供了法律依据。这次修改,意义重大,它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罗湖区,真的是敢为人先。除了土地有偿使用外,他们还尝试了许多创新措施:引入境外资产合作开发房地产;采用楼宇预售手段筹措资金。这些创新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深圳的经济发展,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经验。

提起这段历史,骆锦星感慨地说:“能够参与和见证深圳的改革开放,是我一生中最荣幸的事情!”是啊,正是这些敢于挑战、敢于创新的人,才缔造了深圳的辉煌。

深圳的奇迹与未来的期许

深圳的土地改革,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也是一场伟大的实践。它不仅解决了深圳发展初期的资金困境,更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回到最初的那个比喻,深圳就像一辆饥渴的列车,而土地改革,就像给这辆列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当年的邓小平南巡讲话中,也充分肯定了深圳的改革开放成果。

展望未来,我们依然要坚持改革开放,继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们相信,在不断创新和探索中,中国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让我们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大家对深圳的土地改革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16

眉姐有话说

简介:🌸一个土生土长的河北人,不爱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