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本是一个听起来充满智慧和希望的词汇,但在一些体制内的实际操作中,却逐渐变了味。
最近,网上关于体制内“降本增效”的讨论越来越多,甚至有网友调侃:“降本增效降的是打工人,增的是领导腰包!”、“这哪里是降本增效,明明是降智增笑!”
不禁让人深思:这到底是真正的降本增效,还是一场“增效降本”的闹剧?

普通员工:福利砍半,加班翻倍
在体制内,基层员工往往是“降本增效”的第一波受害者。有网友总结:“降本增效=食堂补贴取消、加班费停发、办公用品精简……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员工的生活质量。
更让人无奈的是,基层员工的工作量并没有因为成本的降低而减少,反而因为人手不足而不断增加。加班成了常态,但加班费却成了“奢侈品”。这种“增效”的方式,不仅让员工疲惫不堪,也让他们的生活失去了平衡。

领导腰包:经费越“省”越肥
与基层员工的“降福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领导层的“增待遇”。
最可笑的是,有的部门为了展示"节约",连纸巾都要控制使用量,但领导们的专项经费却一分不少,十几万的装修该换还得换,美其名曰“提升工作效率”,动辄几十万的研学活动照样热闹。还有单位把外包项目直接转给领导的亲戚,价格翻了三倍,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操作,简直是对“降本增效”最大的讽刺。

倘若真想节约,治本的方法应该是少开点会,少些考核检查,这才是真正降本之道。
所以体制内的降本增效,降来降去,成本始终是降不下去,最终还是沦为一个喊口号的动作。
互动话题:
你见过哪些“降本增效”的离谱操作?评论区等你来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