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爆竹声声中,一岁悄然逝去,春风送暖,屠苏酒香四溢。春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符号,更是满载乡土情怀与仪式感的盛宴。这深厚的文化底蕴,源自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祭灶、扫尘、放鞭炮、吃饺子……这些习俗共同编织了过年不可或缺的篇章。儿时的我,对年的期盼,便是那扫屋的忙碌、炖肉的香气、炸刀鱼的酥脆、新棉袄的温暖,以及挨家挨户串门拜大年的欢声笑语。
从腊月起,趁着晴好的天气,家中的被褥便被一一晾晒在太阳底下,以驱除螨虫。屋内地面至少要拖上两遍,直到一尘不染。而窗户,作为家的眼睛,更是要擦拭得窗明几净。那时的我,总是乐此不疲地帮着大人们搬搬抬抬,跑前跑后,忙得不亦乐乎。打扫结束后,望着那透亮的屋子,心中满是得意与自豪。最欢喜的,莫过于将脸蒙在刚晒好的被子里,深深地闻一闻那太阳的味道,那是一种温暖而清新的气息,仿佛能驱散所有的疲惫与寒冷。
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后,便进入了准备食材的环节。排骨、鲤鱼、公鸡、带鱼……这些都是过年必备的佳肴。如果哪家大人带来了新奇的年货,更会成为全家人讨论的焦点,增添了几分节日的喜庆。家中的女人们会相互帮衬着,炖排骨、熬猪脚、炸带鱼、蒸年糕……忙得不亦乐乎。而奶奶则像一位智慧的指挥官,将这些食材整理存放得井井有条。对于那些不够斤两的食材,奶奶总会在年前集市菜价上涨前及时补货,确保年夜饭的丰盛与完美。小孩子们则在一旁嬉戏打闹,眼睛却紧紧盯着那些诱人的炸货,时不时地悄咪咪地吃上几块,满足一下自己的小馋嘴。
对于我而言,过年更意味着可以正大光明地放鞭炮。一放寒假,我便迫不及待地拉着家里的大人去买鞭炮,从腊月初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在儿时的我心中,哪家的鞭炮更响亮,哪家的人气就更兴旺。因为鞭炮的响声是过年的声音,是团圆的号角,它催促着远方的亲人赶紧回家,共赴这场温馨的盛宴。
当一切都准备就绪,年也就悄然而至。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讨论着家长里短,手中也不停歇。男人们擀着饺子皮,女人们则包出各种样式的饺子,元宝型、麦穗型、梅花型……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一般在春晚开始前,饺子便能出锅上桌。八点整,春晚准时开始,家里最好的吃食摆满了餐桌,外面的鞭炮声也达到了高潮。大人们忙着推杯换盏,孩子们吃得油光满面,一年的忙碌仿佛就是为了这一刻的团聚与欢乐。一顿年夜饭,化解了过去一年的烦恼与忧愁,也让所有的等待变得值得。
然而,自从奶奶离世后,我再也没有回老家过年。老家的座机再也无法接通,没有了电话那头奶奶的期待与叮咛,儿时的年味也一去不返。再昂贵的年夜饭,也吃不出当初的滋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年的体悟也越来越深。中国人天南海北过年的习俗数不胜数,这些都是从祖辈漫长岁月里传承下来的生活艺术。是年的仪式感,让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与向往。时代在变迁,我们能做的,便是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去感受那最纯粹、最温馨的年味。(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通讯员 韩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