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显然要“动真格”了。可以说,2023年,房地产的春天肯定要来了。
(一)真正的核心问题
一直以来,被大众广为诟病的房地产真正的核心问题,其实不在于高房价或者高利率,而在于区域分布和城际资源分布的不平衡。
北京,上海,广州,一个50平米的老小,含金量和与之绑定的城市资源(教育,医疗,商业),可以随意碾压其他二三线城市。全国各种优质人才和资源都集中在这些超一线城市,房价自然会和新一线、二线、四五线、十八线农村有梯度。
试想一下,如果北上广深的房价只卖两三万,那么成都杭州武汉的房价会卖到一万五吗?
如果成都、武汉、杭州只卖一万+,那么二三线城市,贵阳、南宁、昆明等城市卖六千可能吸引力不大。地级市县呢?
(二)注意因素
更需要注意的一个因素是,现在的一万块钱和一二十年前的一万块钱不是一回事,也就是通货膨胀和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问题。所以城市之间配套资源含金量悬殊巨大,只能通过拉大房价差距来体现梯度。
不然北京的房价和小县城一样。估计全国都涌向北京,其他地方都是空的,显然不现实。因此,房价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筛选和淘汰机制,是城市资源定价的锚定指标。
(三)商业法则
2023年,过去的三年已经结束,一切都很匆忙。许多游资和眼光独到的老板已经蠢蠢欲动。所谓他人恐惧我贪婪,他人蛰伏我出动,这是最原始、最经典的商业法则。
三年时间,很多有实力的竞争对手都倒下了,很多领域现在都呈现出蓝海的局面。进去就是为了扩张地盘,横冲直撞的吃肉。
部分城市的二手房市场已经逐渐回暖(如成都),这说明人们对市场的信心正在恢复。
而且,宽松的信贷和各方面的zc也倾向于矫正过去“妖魔化”房地产的倾向。
其实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房地产都属于城市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本身没有问题。需要解决的其实是城市之间的区域差距,以及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不均衡。
只要北上广深的教育、医疗、商业资源,大多倾向于流向新一线城市(成都、武汉、重庆、杭州等。)和二三线城市(贵阳、昆明、南宁等。),那些超一线城市太大而二三线城市房价高估自然可以消除,有“削峰填谷”的效果。
(四)关联、整合性
而且目前还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替代房地产对所涉及的100多个上下游行业的关联性和整合性。
新能源体量太小,技术实力有限。国外有些国家(如日本)甚至不认为纯电车属于“新能源汽车”,因为最终会考虑发电的问题。
对外贸易受到新冠肺炎持续和全球性不确定性的影响,其他行业的规模和数量无法与房地产相比。
就算房地产出了大病,也不是一剂猛药就能一蹴而就的。治理一个大国,比如煮少量的新鲜食物,还是需要从长计议,慢慢想明白。就像一个绝症患者,也讲究循序渐进的用药,切不可操之过急,也不可过于冒进。
因此,从各方面来看,我们认为2023年很可能是房地产的“大年”,信心正在重建,希望正在酝酿。
什么春天不春天的,该买的依然会买,买不起的不租房也没办法。
都夏天了?怎么还是春天,看来是“自然灾害”的一年
均衡资源,调整结构,继续拆老破小是二三线城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