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口蹄疫:羊群冬季的 “头号大敌”
冬季,寒冷的空气为口蹄疫病毒提供了滋生的温床,羊儿们极易遭受这种疫病的侵袭。口蹄疫,堪称羊养殖路上的 “头号大敌”,由口蹄疫病毒引发,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危害偶蹄动物。其病毒家族庞大,拥有多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保护力微弱,这使得防控工作难上加难。
患病的羊儿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隐藏在它们的水疱液、乳汁、唾液、粪便、尿液等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通过直接接触,如健康羊与病羊的亲密接触,或者间接接触,像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圈舍等,悄然在羊群中传播。尤其是在冬季,羊群大多集中饲养,空间相对密闭,羊只之间接触频繁,一旦有一只羊染病,病毒便会以惊人的速度扩散,让养殖户防不胜防。
感染口蹄疫的羊,初期会出现体温升高,精神萎靡不振,采食欲望减退等症状。紧接着,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等部位陆续长出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溃疡和糜烂面,羊儿疼痛难忍,行走时跛行,采食和哺乳困难,生长发育受阻。更为严重的是,口蹄疫还可能引发心肌炎、肺炎等并发症,对于抵抗力较弱的羔羊和孕羊而言,甚至会夺走它们的生命,给养殖户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据统计,成年羊患口蹄疫的死亡率在 5%-20% 之间,而羔羊的死亡率可高达 50%-80%,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养殖户们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绵羊感染口蹄疫后,蹄部症状往往较为显著。初期,羊儿体温迅速攀升,可达 40℃-41℃,精神变得沉郁,采食量锐减。紧接着,在蹄冠、蹄叉、蹄踵等部位,陆续冒出蚕豆大小的水疱,水疱内起初充盈着无色透明或淡黄色的液体,周边皮肤红肿。随着病程推进,水疱破裂,露出鲜红的糜烂面,羊行走时疼痛加剧,跛行愈发明显,甚至跪地前行,不愿站立。而口腔黏膜的变化相对较轻,仅在齿龈、口角、唇内侧等部位出现少量水疱或浅表溃疡,流涎现象也不太严重。
山羊则有所不同,口腔症状更为突出。患病山羊体温同样升高,精神萎靡不振,口腔黏膜,尤其是硬腭、舌面等部位,布满密密麻麻的水疱,水疱破溃后形成大片的糜烂区,山羊疼痛难忍,采食困难,咀嚼时小心翼翼,常常口角流涎不止,唾液呈丝状挂于嘴边。相较之下,蹄部病变较轻,水疱较小且数量少,多集中在蹄冠边缘,虽也有跛行表现,但程度不及绵羊。部分孕羊感染后,还可能出现流产迹象,给养殖户带来双重打击。
无论是绵羊还是山羊,一旦发现羊只出现上述疑似症状,养殖户务必即刻提高警惕,仔细甄别,因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口蹄疫蔓延、降低损失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