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之战,大败哥舒翰20万大军的人是谁?此人最后结局如何

文文研习历史 2024-03-24 14:07:41

公元755年,天宝十五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此时安禄山掌握着大唐最精锐的三镇兵马,占唐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更主要的是这三分之一的兵力还是唐军最精锐的边军,由此掀起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虽然在代宗年间被彻底平息,可是却给大唐帝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事实上安禄山的叛军在初始虽然声势浩大,可是当时唐王朝并非没有一战之力,虽然大唐被安禄山的叛军攻占了洛阳只能退守潼关,可是此时郭子仪的朔方军和李光弼的河东军已经直扑叛军老巢,这种战法和当年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一模一样,如果唐玄宗如果能够充分信任将领,那么安史之乱最多几个月就能结束。

然而,老年的唐玄宗已经再也没有了年轻时候的英明神武,在关键时刻,唐玄宗不听高封等百战名将的正确策略,反而唐玄宗一直催促高仙芝、封常清以及哥舒翰等人出关作战,这才导致封常清以及高仙芝被冤杀,哥舒翰20万大军被击败,最终才酿成了安史之乱再无速战速决的可能。

而正是灵宝之战让叛军将领崔乾佑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名字,因为出身叛军,此人在历史上并不怎么出名,史家也不怎么过多描绘他。

那么灵宝之战他是如何击败哥舒翰,最终结局又如何呢?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河北发动了叛乱,率领大军进攻洛阳等地。

当时长安附近原先有10万精锐的禁军,可是由于杨国忠的瞎指挥,导致这10万大军攻打南诏无功而返,朝廷没有可用之兵,就只能临时拉壮丁才凑合,并速调封常清来平叛,而安禄山这边则是派遣崔乾佑迎战封常清。

要说封常清也是百战名将,所以面对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崔乾佑也有些轻敌,然而就是这轻敌导致封常清被崔乾佑打了大败,由于封常清所部都是新兵根本无法和崔乾佑率领的百战精兵相提并论,最终洛阳失守,封常清不得不退守潼关。

之后高仙芝率部来援,两人吸取了洛阳之战的教训,决定坚守潼关,坐等朔方军偷袭叛军老家之后里应外合击溃叛军。

然而,玄宗听信谗言斩了高封两员大将,并派哥舒翰来取代。

哥舒翰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知道潼关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此时坚守比出击更有利于我军,而此时哥舒翰所部一些将领经过高仙芝和封常清的训练之后也有了一定战斗力,这时候哥舒翰手底下的兵比高封那时候情况好得多。

就这样两军相持了百年之久,叛军无法攻破潼关,而在河北战场,李光弼郭子仪打的叛军节节败退。

这时候安禄山也着急了,命令崔乾佑无论如何要想尽一切办法击溃哥舒翰攻占潼关。

于是在这之后哥舒翰则不断散布谣言,说安禄山的部队只有几千人,并不断派出老弱病残来麻痹哥舒翰。

哥舒翰是沙场老将,崔乾佑的这一套根本瞒不了他,奈何有“猪队友”在背后作祟。

此时杨国忠却信了这个谣言,于是一直怂恿唐玄宗,唐玄宗晚年极度信任杨国忠,于是就命令哥舒翰出击。

哥舒翰立即上书皇帝,认为这是安禄山的虚招不可轻信,而远在朔方的郭子仪等人也不断上书唐玄宗让其不要轻易出战,可唐玄宗就是不听,认为哥舒翰怯敌避战。

无奈之下,哥舒翰只有率兵出击。

虽然哥舒翰的士兵都是新兵,可是其毕竟胜在人多,叛军将领崔乾佑意识到要想击败哥舒翰不能力敌只能智取。

他一方面继续采用老弱病残麻痹敌人,另一方面则精心在灵宝西南的陕县地带埋伏伏兵,就等哥舒翰上钩。

哥舒翰看到叛军兵少且军容不整拖沓混乱,一向警惕的哥舒翰也和当年的高仙芝与封常清一样产生了轻敌之心,他遂命令全军出击,以王思礼率军五万为前锋,庞众率十万精兵紧随其后,他自领三万人为策应随时督战。

两方人马一经交战,叛军一触即溃将唐军引入陕道之中。

在喊杀声中,唐军一时乱了阵脚漫无目的的朝着四方射箭,然而等到天黑才发现四周根本没有敌军,而此时崔乾佑的另一路人马则趁机从背后对唐军发起了进攻。

此时的唐军在腹背受敌之下才渐渐陷入了困境,大军纷纷逃亡潼关,崔乾佑派兵在其后紧追不舍,可怜大唐的20万大军最终只有8000人活了下来。

灵宝一战,崔乾佑击败哥舒翰,再加上此前的洛阳之中他又接连击败了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人,当时大唐的顶尖名将都败于他手。

然而,自古名将很多都不得善终,就算是叛军亦是如此。

安禄山起兵谋反掀起了安史之乱,可是他自己也仅仅称帝一年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

然而,安庆绪杀死了安禄山也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其中史思明就是安庆绪最大的阻力。

公元759年,史思明以安庆绪谋反为由诛杀了安庆绪,而作为安庆绪的心腹崔乾佑此时也引来了他的悲剧。

作为安庆绪手下能征善战的大将,史思明当然不会放任崔乾佑的存在,就这样崔乾佑也跟着安庆绪被杀。

从崔乾佑的人生履历来看,他的军事生涯可以说也是有亮点的,如果为大唐效力必然也是不输高仙芝封常清的一代名将,可惜他虽有一声本事却明珠暗投最终落得个身死。

0 阅读:0

文文研习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