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考古界有了重大发现,确定了西汉太宗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所在地是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而非史料记载中的“凤凰嘴”下。
说起来也是尴尬,明清两朝不少官员都曾前往凤凰嘴祭拜过汉文帝,合着几百年期间,这些官员都是祭拜错了,是拜了个寂寞。
同时汉文帝霸陵的发现,使得西汉十一座帝陵的具体位置都得到了确认,对于中国古代的陵墓制度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借着这股热潮,今天宋安之来说说霸陵的主人汉文帝,霸陵是西汉最后一座被确认位置的陵墓,可谓是“隐藏”极深,颇有传奇色彩,而它的主人汉文帝,同样也是一个隐藏极深的皇帝,可以说是一位比较“复杂”的皇帝,可以说他是一代明君,但他也并非什么善良之辈,还有着腹黑狠辣一面,更可以说是一代狠人。
一、登上帝位的代价,是发妻和四子皆死去
汉文帝刘恒是汉太祖刘邦第四子,生母为薄太后,是既非长又非嫡,所以一开始皇位就与他无缘,属于是边缘人物,被封为代王,就藩于偏远的晋阳(今山西太原)。
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他可能只是在史书上留下是一位仁厚藩王的记载,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般变幻莫测,汉太祖刘邦之后,短短十几年时间便换了三位皇帝,最终刘恒这个边缘人物成为第四位皇帝。
刘邦驾崩以后,是由汉惠帝刘盈继位,这位皇帝是仁慈有余,果敢不足,通俗来说,就是太懦弱,尤其是有一个强势的母亲吕后,更是没什么存在感,在位七年以后逝去。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先后在刘盈六个儿子之中,立了前少帝刘恭和后少帝刘弘两位皇帝,当然这两个都是傀儡皇帝,真正当家做主的是临朝称制的吕后。
等到吕后死了以后,大臣陈平和周勃发动政变,铲除了诸吕势力,这时候后少帝刘弘还在位,但平定诸吕的军功集团害怕以后遭到报复,说道后少帝刘弘并非汉惠帝亲子,于是开始商议由谁当皇帝,就这样废了后少帝刘弘的帝位。
同时为了斩草除根,大臣们还宣称汉惠帝的几个儿子并非他亲生,都是吕氏血脉,于是包括后少帝刘弘在内的几个汉惠帝儿子都因此被处死,是以汉惠帝是无子绝嗣,更意味着开国皇帝刘邦的嫡系子孙不存,只剩下其他非嫡系后代,这在历代还是很少见的。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愁,后少帝刘弘被废,远在晋阳的代王刘恒的机会便来了。
在平定诸吕之时,齐王刘襄(汉太祖刘邦长孙,齐惠王刘肥长子)曾经发难于外,响应陈平和周勃的行动,按理说他的机会最大。
在讨论到他的时候,有大臣说道:“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意思是齐王是高帝刘邦的长孙,可以立为皇帝。
但是马上有人反对道:“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意思是刘襄的舅舅太厉害了,有着这样的外戚,刘襄要成为皇帝,外戚肯定就是下一个吕氏。
于是代王刘恒身为刘邦在世子嗣中最年长之人,最后被大臣们拥立为帝,等于是摘了桃子,远在边疆,静静地看着你们争来争去,最后是自己捡了一个皇位。
不过刘恒之所以成为皇帝,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平定诸吕的军功集团,是想找到一个听话的好控制的藩王,像齐王刘襄有兵权,地盘又大,还参与了平定诸吕行动,不好控制,军功集团自然是选择了代王刘恒这个没有根基,还仁厚的藩王,认为会听话好控制。
当然代王刘恒的代价就是发妻和四个儿子莫名其妙死去,根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意思是代王刘恒未被立帝之时,王后死去,等到代王立为帝以后,与王后所生四子都病死。
还有《史记·孝景本纪》记载:“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这两个记载都证明了在汉文帝被立为皇帝的前后之际,先是王后死了,再是与王后所生的儿子也都死了,正因为他们死了,才轮到了汉景帝刘启继承皇位。唯一稍有出入的,就是王后所生的儿子,一说四子,一说三子,我们就以四子说法为准。
这其中很是耐人寻味,古代医疗水平就是再落后,也不至于这么快病死四个儿子,更何况当时刘恒已经成为皇帝,身为天下之主的儿子,理应是最顶级的医疗待遇。而且更蹊跷的是,代王王后,是姓名不详,生卒不详,即使她没活到刘恒成为皇帝之时,但按理说应该追封她为皇后,但并没有。
我们再来看看,吕后在世的时候,曾经大力推行吕氏一族和刘氏诸王的联姻,想要以这种方式来避免吕氏一族日后被清算,将双方绑在同一个利益战车上。
不能说刘氏诸王都娶了吕氏女,但相当一部分是娶了吕氏女。像吕禄的女儿就被吕后许配给了齐王刘襄的弟弟刘章,除此之外,吕后还将吕媭的女儿嫁给了营陵侯刘泽,将吕产的女儿嫁给了赵王刘恢,后少帝刘弘的皇后也是吕禄的女儿。
在这种情况下,代王刘恒很可能娶得王后便是吕氏女,并且给代王生下四子,而军功集团的态度是斩草除根,像汉惠帝几个儿子都被杀了,代王刘恒的王后是吕氏女,所生四子更有着吕氏血脉,所以代王想要真正的登上帝位,其他都不是问题,唯一问题就是要表明自己与吕氏一刀两断的态度,而刘恒也是够心狠手辣,他的王后,有可能是早已病逝,也有可能是在刘恒进京之前就被杀死,至于四个儿子,在刘恒成为皇帝以后,为了获得军功集团认可,只能是都“病死”了。
从这点来看,汉文帝刘恒是真的心狠手辣,为了皇位,舍弃了四个儿子,真是一代狠人。不过这种情况也并非个例,在古代,帝王家的亲情是最不值钱的,为了最高权力,父杀子也不少见,像唐玄宗就曾一日赐死三个儿子。
二、以毫无根基的藩王成为皇帝,汉文帝却并没有被架空
藩王被迎立为帝,在古代并不少见,除却汉文帝以外,像汉废帝刘贺、嘉靖帝、崇祯帝等等,都是由藩王成为皇帝。
不过下场都不太好,或者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像汉废帝刘贺,没当几天皇帝,就被权臣霍光废了。嘉靖帝虽然坐稳了皇位,但也是通过“大礼议”事件,与官僚集团拉锯战几年,才慢慢掌握大权。崇祯帝虽然被称之为最有实权的亡国之君,但其实他权力并不大,被官僚集团蒙蔽,最后更是众叛亲离,无奈之下只能自缢而死。
相比之下汉文帝可不一样了,看似没有波澜,但实则是不动声色就慢慢掌握大权,并没有被军功集团架空。而且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是励精图治,使得西汉是蒸蒸日上,开启了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再由儿子汉景帝继承,最终为孙子汉武帝打下了扎实基础,使得汉武帝有底气东征西讨,因为家底厚实,不然汉武帝再是雄才大略,没有厚实家底,折腾不了几年就会有亡国之象,甚至落得隋炀帝那般下场。
汉文帝毫无根基,但是在知道自己成为皇帝以后,可谓是步步为营,先是在封地内讨论该怎么办,没有急匆匆地进京,确定前往长安即位时,是先派舅舅薄昭,先一步到长安探听虚实,到了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是相当谨慎小心。
等到进入长安城,客气推让一番以后,在即位以后,汉文帝马上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负责守卫皇宫和京城,先保证了自己的人身安全,把关键兵权抓在了自己手中。
再之后就是笼络人心,对于拥立自己的大臣是加官进爵,还有曾经跟随父亲刘邦的开国功臣也是分别赏赐和分封。同时,那些被吕后打压过的刘姓诸侯王也都恢复爵位和封地,可谓是面面俱到。
正所谓恩威并施,恩施了以后,稳固帝位以后,刘恒开始施威,那便是打压军功集团,当然面没有太广,主要就是打压骄横的周勃,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同时汉文帝通过提拔儒生,贬低开国功臣集团,是进一步集中皇权,而儒生集团向朝廷渗透,也是从汉文帝开始,到了汉武帝更是成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于外戚,汉文帝也是打压的态度。像他的舅舅薄昭是他登基的大功臣,在汉文帝登基以后,也得到了重用,但时间久了,开始有些飘飘然,是骄纵不法,还安插亲信,干涉朝政,最后更是擅杀朝廷使者,早已不满的汉文帝并没有顾忌薄昭是他唯一亲舅舅的身份,而是痛下杀手。
不过汉文帝的手段很高明,并没有直接赐死舅舅,而是想让舅舅畏罪自杀,这样双方面子都好看。但是薄昭就是不肯,于是汉文帝竟然别出心裁地派大臣去薄昭府上哭活丧,薄昭无奈,只得自杀,就这样汉文帝通过这种奇葩方法杀死自己唯一的亲舅舅。
话题再往前翻,同样藩王继大统,汉文帝之所以与汉废帝和崇祯帝结局大不相同。
一是政治手段差距太大,汉废帝刘贺是太急躁,不知道隐忍,一登基带着自己人要分配权力,霍光等大臣自然不乐意,因此被废。崇祯帝是干掉魏忠贤,自信满满,直接将宦官势力搞得一蹶不起,打破了宦官势力制衡文官集团平衡,自己却无力驾驭文官集团,相对之下,他们跟汉文帝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二是时势不同,汉文帝是在汉初登基为帝,虽然汉初政治斗争残酷,但刘氏江山的统治是稳固的,并没有人心涣散,反而是正处于向上阶段。
而崇祯帝继位时,明朝已经是积重难返,正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已经是人心涣散的末期,这时候皇权运行的难题,不在于杀几个贪官,不在于杀死魏忠贤这种权宦,就可以力挽狂澜,这种系统性的统治崩溃,想要扭转,比之重新开国难度也差不了多少。这种情况下,崇祯帝纵然自身能力的确不济,但局势已经烂到不可收拾的局面,即使是汉文帝面对,也未必会好太多,这也是一个关键原因。
总结来说,汉文帝是一个政治手段高明之人,虽不及父亲刘邦那般,但也是独树一帜。在汉初的残酷政治斗争之中,像汉惠帝都被功臣集团杀得绝嗣,刘恒能以藩王身份为帝,并且坐稳皇位,能力之强可见一斑,而且是相当有魄力相当果决,为与吕氏划清界限,获得支持认可,是毫不犹豫杀死四子。
登基以后,是恩威并施,再通过打压重臣和扶持儒生,来对抗功臣集团和巩固皇权,最终是完成反控制,没有被架空,反而掌握大权,进而实现自己的治国理念,开启了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正因为汉文帝很有作为,所以他是西汉12帝之中,仅有庙号的四位皇帝之一,而且身为西汉第五位皇帝,获得了二代皇帝之中的极品庙号之太宗,太宗庙号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也就是祖字庙号的太祖、高祖、世祖可以高其一格。
说起来这位皇帝也是一个传奇,虽然生前存在感不高,但绝对是人狠话不多的狠人皇帝,看似仁厚,其实是隐藏很深的腹黑狠辣之人,其死后的陵寝也有着这种“隐藏”风格,隐藏上千年,才被发现,而明清两朝的官员,祭拜了几百年的凤凰山,不过是拜了个寂寞。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