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最厉害的妈妈,不是说教、不是讲道理,而是做到这3点

彤橦妈妈聊教育 2024-03-22 01:00:37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养育孩子道路上,妈妈的情绪稳定和正能量,将会是孩子一生的精神养料和内在能量。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

我们当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也就对了。

从这一点体现出,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来说,真的很大,特别是妈妈,会影响孩子一生。

妈妈传递什么样的行为,孩子收获什么样的习惯,妈妈什么样的态度,孩子收获什么样的能量。

妈妈什么样的人,孩子未来会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井深大也曾说:

父母的言行就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三流父母,教育出三流的孩子。

昨天带孩子下楼玩,还没到游乐场就听到一个小朋友撕心裂肺的哭声和妈妈的咆哮怒吼声。

走得近时,听到妈妈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不让你上去,你非要上去,磕着你了吧!

哭哭哭,有啥好哭的,磕着就磕着了,哭有没用。

在哭去一边哭,别再我面前哭,真的烦死你了。

听到妈妈这么说时,下意识会觉得妈妈不心疼孩子,其实不是,她只是太心疼了,所以就故意冷着脸说孩子,希望孩子下次长记性。

事实是,这样做,孩子记性是长了,但也更害怕挑战了,内心也胆怯了,遇到事情更容易退缩。

妈妈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怒吼孩子,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妈妈的爱,而是妈妈的负面情绪。

甚至在遇到新事物挑战时,他也只会记得这个场景,自然后退,而不是勇敢向前挑战不可能。

反之,如果当时妈妈看到孩子摔跤后,走过去,温和地问孩子,磕到了很疼是吗?来妈妈抱抱。

疼的话先哭一会,哭完了在同妈妈说,等孩子情绪稳定了,问孩子,宝贝现在心情好点没。

那孩子感受到的,首先是妈妈的关心和爱护。

因为关注和爱,孩子也会很快从负面情绪中调整过来,而不是一直深陷负面情绪里自怨自艾。

这时,妈妈再去问孩子如何摔倒,下次要如何做?孩子就会去思考,下次怎么做,让自己不摔倒。

不同的处理方式,孩子感受到的是两种结果和思维,一种是,受伤了也得不到关心和爱。

甚至还会遭到批评和指责,进而变得更害怕挑战和尝试新事物,内心也因此变得更加胆怯。

有的也会因为妈妈的冷漠对待,变得更加冷漠。

另一种是,首先感受到的是关注和爱护,因为妈妈的温暖的怀抱和温和关怀,让孩子受伤的心得到了抚慰和依靠,进而内心更加强大。

下次,再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也只会勇敢向前,而不是一遇到事情就轻易退缩,轻言放弃。

妈妈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孩子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思维模式,一个是积极有爱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一个是指责和固定型思维模式。

两种不同思维,孩子未来处理事情的方式也截然不同,一种是越挫越勇,一种是害怕犯错。

作为妈妈,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减少无效说教,过多的说教,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思考能力和“试错”“犯错”的机会,最终成为习惯于听从指令、没有主见、缺失独立能力的“机器人。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郁闷、伤感或者难以自抑的时候,只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孩子的情绪,会更容易通过外在情绪而展露出来。

孩子承受力弱,情绪来临时,更容易表现难过悲伤情绪,或者用强烈的反弹情绪来掩盖悲伤。

也就是我们时常看到的,孩子哭、叛逆或顶嘴。

这时,父母要调整情绪,耐心倾听,允许孩子表达情绪,而不是呵斥孩子,让孩子忍回去,或者轻描淡写地告诉孩子,有啥好哭的。

看《给孩子的五顶学习帽》时,书中层提到,作为父母,对于孩子情绪失控,要做到有效倾听。

1.注视孩子(眼神温柔、专注)

2.微笑点头(不打断或者说教、命令孩子)

3.适当地启发式提问(还有呢?为什么呢?可以再多说一点吗?)

教育的本质,是鼓励孩子多样化发展,提倡由现在的知识性教育转向创造力教育的转变。

我们每一个家长,希望培养的都不会是一个只“听话”的孩子,而是一个敢想敢表达、有独立意识、自主能力、有批判性思维的孩子。

《家庭教育学》中提到一个观点:

孩子道德发展的源泉,再于母亲的智慧、情感和内心的激情,人在自己的道德发展中变得如何,很多时候,决定于有什么样的母亲。

写在最后:

养育孩子道路上,所谓管教孩子,不是说教不是怒吼,而是要看见孩子、聆听孩子、引领孩子。

先是自管,而后再管人,家教,先自教,而后再去教子,正能,是先正己,而后在去辐射后代。

唯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成为自律且优秀的人。

作者介绍:

我是彤橦妈,90后二胎宝妈,很高兴在这里遇见你,我这里,专注女性成长以及育儿干货。

关注我,育儿路上,陪你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0 阅读:0

彤橦妈妈聊教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