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古代思想的独特流派,墨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由墨子创立的哲学派别,与儒家、道家共同构成了汉民族的三大哲学体系。

名称由来
一般认为墨家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也有夏禹说,认为“墨”字有黑色等含义,形容人衣衫褴褛、面目黝黑,墨家之学出自夏禹,墨翟因崇尚墨学后改姓为墨。还有清庙之守说,《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认为墨家与清庙崇尚节俭等思想有关,但此观点存在争议。

诞生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旧贵族制度被推翻,兼并战争不断,农业、工商业有所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下,代表小生产者的墨子站在其立场批判社会乱象,以“兼相爱,交相利”为核心的治世思想基本形成。同时,墨家思想的形成还受地域文化尤其是宋国文化的影响,以宋国、鲁国为中心向周围传播。

主要思想
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地域、身份的无等差之爱,要求人们看待他人之国、家、身如同自己的,认为天下之乱源于人与人不相爱,若人人兼爱,纷争自消。
非攻:反对不义之战,墨子深知战争残酷,会使生灵涂炭、百姓流离,不仅在理论上倡导,还付诸行动,如曾成功劝阻楚王攻宋。
尚贤:主张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就应被选拔任用,打破了当时的世袭贵族特权,为底层人才提供了晋升通道。
节用:反对奢侈浪费,认为财物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应节俭,避免资源过度消耗。

历史沿革
先秦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在墨子推动下,墨家学说趁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日渐兴盛,成为“当世显学”,其思想主张贴合社会下层需求,为统治者及百姓所接纳。
墨家分化:墨子逝世后,墨家经历巨子掌权时期,后形成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墨,各派称自己为“真墨”,互称对方为“别墨”。战国后期,三派逐渐合为两派,一派侧重自然科学研究,另一派转化为秦汉时期的游侠。
秦汉渐衰:秦始皇焚书坑儒,墨家受打击,且其非攻、节用等主张与秦王好战思想相悖。汉朝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进一步衰落。

后世影响
墨家虽在秦汉后式微,但在民间的侠义精神中能看到其兼爱、扶危济困的影子,在倡导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中也有非攻思想的踪迹。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思想对于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倡导和平解决争端、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