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德两国对秦始皇陵做核磁扫描,发现从未曾被披露的秘密

文逸看社会 2023-08-11 17:47:13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 “关注”,听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时,还能获取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纵观我国古代24个朝代,皇帝们对于自己能死得其所,对于墓陵的修建可谓是费尽心思,

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500多座皇帝陵墓可谓全部都有盗挖的痕迹,甚至盗墓贼早在一千年前就瞄上了陵墓中的金银财宝。

所以直到现在,只有大唐的乾陵和秦始皇陵还未发现有盗挖的痕迹在。

这条“龙脉”不仅是有着“水银成河”的迷信,而且对于陵中的记载也少之又少,所以无论哪代皇帝都没有敢动这座陵墓的念头。

但我们是现代人了,那些乱七八糟的迷信早就一同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一同送进熔炉之中了。

所以在1962年,我国考古界就传出消息,这秦始皇陵可是有着56平方公里,相当于70多个故宫般的大小。

仅仅是外部探测就足以令考古学家们兴奋至极,可是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对于“龙脉”的进一步探测还需更待来日。

一直到1996年,我国借助德国考古界最新的核磁扫描技术,成功对秦始皇陵进行了第二次更加精细的探测。

而这一次,不仅证实了许多之前的种种对于陵中的猜想,而且还发现了不少陵墓内部秘密。

那么在这座神秘的“龙脉”陵墓中,到底有着什么秘密等待着我们发掘呢?

1.差一步灰飞烟灭

其实对于这座神秘又辉煌的陵墓,我们也并不是没有动过发掘的心思。

据《史记》所说,秦始皇曾下令一直挖掘,直到挖到炙热的土壤时才停下铲子,为的就是在里面铸造山川流水和楼阁殿宇等。

在地下还原生前的气派,颇有始皇帝一贯的奢靡思想,结果就是地上建着阿房宫,地下修着陵墓,劳民伤财。

关于陵墓中究竟有多少财宝,曾经闯入陵墓的项羽他也说不上来,但在正史中,只说了阿房宫付之一炬是他干的,丝毫没有提及他有闯入陵墓。

所以在从外部仔细探测后,考古学家推测,这始皇帝墓并未有人闯入过,内部应该还是很完整的。

这消息不仅令诸多考古学家松了一口气,但是传到郭沫若先生时,就成了一则好消息。他想成为第一个一窥秦陵秘密的人。

但是当他将这个申请交予国务院时,纵使郭沫若先生德高望重,但周恩来总理依旧一口回绝了他。

其实这里面还是有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缘由,因为郭沫若本身可不是考古学家,之前国家就吃了一次亏。

1956年时,郭沫若就曾提交过一次挖掘明陵的申请,目标就是那座万历皇帝有名的阴宅。

在当时这个提议就不得人心,大家都害怕外行人的郭先生这一铲子下去,还未重见天日的珍贵文物就此灰飞烟灭。

但架不住时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郭先生的再三申请,国家还是同意了他动土。

当时不仅是保护文物的技术落后,而且郭先生对于保护文物的意识也基本没有,仅仅有着一分好奇,考古队就在完全没有预防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开挖了。

第一步就是用炸药把墓门炸开,结果就是这么一声巨响,陵墓原本几乎真空的环境瞬间被打破,不仅万历皇帝的尸体瞬间被氧化,而且大量的字画珍宝都随着空气的侵蚀,至此化为乌有。

连一张照片都没有,这座陵墓就几乎被破坏殆尽,损失可谓令考古界痛心疾首。

所以,当周总理看到郭先生又动起了秦始皇陵的念头时,直接一口回绝,不得开挖。

这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文物大损和考古浩劫。

其实对于狡兔三窟的始皇帝来说,保护自己死后的尊严十分重要,不仅设置了多个空冢来迷惑世人,而且每个壁垒建造的都十分牢固,这才有了几千年来相安无事的局面。

还是因为20世纪的技术原因,即使在1962年有初步的一个探测绘图,但考古学家也只有最基本的家伙什儿,根本不足以确保保护和挖掘这两全其美。

所以高层们也都一致决定:留待来日。

等到未来技术成熟再来也不迟,而这一天也十分快速,仅仅过了二十年,一项伟大的计划产生了。

2.863计划的契机

从1980年开始,“遥感技术”开始走进我国研究院的视野,为了紧跟时事和提升技术,以王大珩等的科学家提出了“863”计划。

这个计划一旦实施成功,那么对于千古未解之谜的秦始皇陵则是一次极佳的勘察机会。

遥感设备对于勘测皇陵提供了莫大的帮助,为了确保皇陵的完整,数百名考古学家出动,在皇陵外围打出了深穴,为的就是将设备可以尽量接近皇陵内部。

首先发现的,就是对于皇陵地宫的“外壳”,这地宫的墙壁竟厚至五米,唯一的入口隧道也尘封许久,看着也像刚锁上的那般。

看来从未有人闯入皇陵地宫的说法是真的,但随后大家就在地宫周围发现了大小不一的地洞。

但它们的方向全部都有偏差,根本不是朝着地宫的方向,看来这“寻龙尺”在这秦陵中不好使,竟然直接失灵了。

这不仅是一个奇迹!更是秦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考古学家们都觉得头皮发麻,难以置信,为了防盗,秦始皇竟做了这么多功夫。

那么里面该有多辉煌呢!?是否真像史记说的那般,里面就是另一个建成的“阿房宫”?逼真的山峦,流动的川流,光是想想都令人心生向往。

但奈何当时的技术还不足以继续往下勘测,考古人员将目前收集的信息整理好之后,便继续“留待来日”了。

到了1996年,我国考古界和德国考古界一起携手,借用对方当时最先进的核磁扫描技术,我们终于对于神秘的陵墓内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了。

经过对于外围的全面勘测,我们终于得以一观这千古一帝的陵墓大致模样:

地宫的形状是漏斗形,也就是倒金字塔形。在四面有很多台阶,逐渐通向下面的中心区域,上下共有9层,应是对应九五之尊的含义。

地宫内墓室的东西向长度约为80米,南北向宽度约为50米,高在15米左右,足足有4层楼那么高,墓室的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米。而且,这还只是墓室的规模。

如果算上地宫宫墙的话,那么,东西向的长度将达150米,南北向宽度将有125米左右。也意味着整个地宫的实际面积足有两万平方米左右,差不多和5个足球场一样大!

有此等规模,果真是千古一帝的牌面!

3.秦军的装备和秦皇的地下流川

考察过程中,核磁仪器显示,在存放棺椁的内部,真的有错落有致一般的波动,看来《史记》中的资料还是有可信度。

不仅如此,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座迄今为止最大的陪葬坑,他距离主墓室只有二百余米,面积足足有1.3平方米。

这坑里最多的就是古代秦朝士兵身上所穿的石制铠甲片,足足有数万片,而且与真实的金属鳞甲大小相同,可谓是一比一还原。

这与之前的兵马俑身上的铠甲看来同属一物,这为我们研究秦朝军队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在这石铠之中,其中运用了玉石加工技艺,将石头当做璞玉来打磨抛光,最后用铜丝连串在一起,一件完整的石铠甲就铸造完成。

而这几千件石铠甲,每件都需要600片甲片来组合,看来这起码是当年上千名工匠费尽心力一年的成果。

而且用于保护头部的头盔也是石头制成的,严丝密封到脖子和肩膀都护得严严实实,这完全就是一支悍军才有的成熟军备。

这些头盔和铠甲在出土时,可谓是码得井然有序,甚至每列都有着一样的数量,看来对于军资物品保管,严谨的秦军丝毫不敢松懈。

但对于最终的主墓,考古学家还需要再等一段时间才可有能力勘测。

于是就在六年之后,2002年,我国依靠自己独立的高光遥感和物理勘测技术,对秦皇陵再一次进行一次大型勘测。

这一次勘测最大的收获也是证实了《史记》所说“穿三泉”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而且这次勘测所得到的情报不止于此,对于主墓室上方的土层中,分别探测出了不同浓度的汞,也就是水银。

看来主墓室中的汞至少也有几十吨,难不成始皇帝真的拿水银来作流川湖海?

但这个答案我们目前尚未有能力得知,因为汞蒸汽不仅有着剧毒,而且有着极高的防腐,始皇帝的千年不坏之身说不定就在此环境之下铸成。

我们无法即可打开皇陵,不仅因为汞蒸气泄露对于环境的破坏,而且泄露之后,说不定始皇帝的尸体和陪葬品会被迅速风化,就和万历皇帝那样。

所以我们只得用惰性气体对其墓室进行保护,这样才能慢慢将这沉睡千年的秘宝重见天日,但这项技术直到现在都未能投入实用,一直还在试验阶段。

不过未来的事情,没人说得准,我们能在短短百年之间取得如此具有跨越性的研究进展,那么也相信有朝一日,我们也会真的具有两全之法,来揭开这覆在秦始皇陵千年的神秘面纱。

1 阅读:378

文逸看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