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东京军部密室中,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盯着世界地图上的夏威夷群岛,手里的红蓝铅笔几乎要折断。此时日本90%的石油依赖进口,而美国刚刚宣布对日全面禁运。更令日本焦虑的是,德国在6月突然入侵苏联,完全打乱了轴心国的战略协同。
希特勒原指望日本北上进攻西伯利亚,形成对苏夹击之势。但日本陆军深陷中国战场,海军则坚持"南进"获取东南亚资源。当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向德国驻日大使奥特透露偷袭计划时,这位纳粹外交官在发给柏林的密电中直言:"日本人疯了!他们准备同时挑战美英两个海上强国。"
柏林方面对珍珠港计划的态度堪称矛盾,希特勒在12月4日承诺"若日美开战,德国将立即对美宣战"。而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在日记中抱怨"日本应该先解决苏联",接下来德国操作更令人错愕,德国已破译美国密码,却未将美军太平洋布防情况告知盟友。最讽刺的是,就在珍珠港事件前三天,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溃败。日本海军将领南云忠一却坚信"德国即将战胜苏联",这成为推动偷袭的关键误判。
1940年英国空袭塔兰托,用航母舰载机重创意大利舰队。这本该提醒日本航母的价值,但联合舰队仍执着于战列舰决战思想。
日军轰炸过程中也错失了真正的战略目标,在珍珠港的轰炸清单上,犯下了现代军事史上最严重的判断失误。当飞行员们欢呼击沉了8艘战列舰时,他们完全忽略了几个真正能扼住美军咽喉的关键目标——这些疏漏最终让"奇袭胜利"变成了战略惨败。
一、 燃油库:珍珠港山坡上矗立的50座巨型燃油罐,储存着450万桶重油,相当于美军太平洋舰队两年的作战燃料。这些油罐没有任何防空伪装,间距仅有30米——只要一枚炸弹引爆其中一座,就能引发连锁反应的大火。 但日军飞行员严格执行"只攻击军舰"的命令,任由这些油库完好无损。结果在随后的中途岛战役中,这些燃油成为美军舰队快速反击的生命线。海军史专家马克·斯托尔曾计算:如果燃油库被毁,美军反攻至少要推迟18个月。
二、潜艇基地:珍珠港的潜艇码头和维修设施毫发无伤,这直接导致1942年美军潜艇部队能立即展开对日商船的"无限制潜艇战" ,日本75%的油轮和商船在后继战争中被潜艇击沉。本土与南方资源区的海运线彻底瘫痪,战后解密的日军作战日志显示,曾有飞行员请求攻击潜艇基地,却被指挥官以"不符合主要目标"为由拒绝。
三、船坞设施:珍珠港拥有当时太平洋最大的船坞和维修中心。日军忽视这些设施的结果令人震惊,被击沉的战列舰"加利福尼亚号"和"西弗吉尼亚号",仅用不到一年就被打捞修复,船坞在战争期间维修了4,700艘次美军舰艇。日本海军工程师后来承认:"我们以为击沉的军舰就永远消失了" 。
四、情报中心,位于珍珠港的HYPO情报站(美军太平洋舰队情报中心)距离轰炸区仅800米,这里存放着日本海军JN-25密码的破译资料、太平洋水文情报、无线电方位测定设备,这些设施的幸存,让美军在1942年成功破译日军密码,直接导致了中途岛大捷。
偷袭次日,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宣布:"我的工厂每分钟都能造出一架战机。"这与德国对美工业能力的低估如出一辙。日本在这场豪赌中押上全部筹码,却连底牌都没看清。正如战后裕仁天皇的侍从长藤田尚德回忆:“当我们庆祝珍珠港大捷时,美国的工厂正在制造我们的棺材。”
珍珠港事件后,德国被迫提前对美宣战,这也打乱希特勒先解决苏联的计划。日本随之陷入两线作战,既无法支援德国对苏作战,又要在太平洋对抗美军,这也导致日本的战略资源彻底枯竭,1942年日本钢产量仅500万吨,不到美国1/10。德国驻日武官冯·克雷奇默尔在1942年报告中写道:"我们的东方盟友正在用竹枪对抗坦克洪流。"
1945年8月,当"密苏里号"战列舰(珍珠港幸存舰)接受日本投降时,德国已投降三个月。这场始于误判的同盟,最终以更惨烈的误判收场。正如山本五十六预言的:"我们唤醒的不仅是美国,还有整个现代工业文明的复仇怒火。"
在珍珠港纪念馆的游客留言簿上,一条德语留言格外醒目:"两个自大的帝国,同样愚蠢的结局。"这或许是对这段历史最精辟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