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每年都有上千名十四五岁的少女进宫当差。这些女孩子大多出身普通,有的是包衣奴才家的女儿,有的是穷苦人家卖进来的。她们在宫里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给主子端茶倒水、梳头更衣,稍有不慎就要挨打挨骂。
宫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宫女必须干满十年才能放出宫。可十年后,当初水灵灵的姑娘已经变成二十五六岁的"老姑娘"。要知道在清朝,普通人家女儿十三四岁就开始说亲,十六七岁都当娘了。等这些宫女熬出头,早就错过了最好的婚嫁年纪。
在深宫里女人一直遭受着隐形的伤害,宫女们住在阴暗潮湿的下人房,冬天屋里冷得像冰窖。故宫现存的老太监回忆录里写着:"腊月里宫女们的脚冻得跟胡萝卜似的,早上给皇后穿鞋时,手抖得系不上鞋带。"常年受寒让很多宫女落下病根,特别是妇科病。太医院的老档案记载,出宫宫女十个里有七个月经不调。
伺候主子时动不动就要下跪。珍妃的贴身宫女晚年在回忆录里说:"每天跪着的时间比站着还长,膝盖上的茧子有铜钱厚。"现代医生看了宫女的骨头标本后发现,长期跪着导致她们骨盆变形,就算嫁人也容易流产。
而主子们顿顿山珍海味,宫女们吃的却是冷饭剩菜。御膳房的记录写着:宫女每月只有三斤肉,平时就着咸菜啃硬馒头。营养不良加上整天提心吊胆,很多人二十出头就长了白头发。
出宫后的宫女成了没人要的"老姑娘",老百姓管出宫宫女叫"过季货"。有句老话说:"宁娶寡妇不娶宫娥",觉得她们在宫里伺候过人,身子不干净。更现实的是,古代生孩子要趁早,二十五岁在当年都算高龄产妇了。男方家里怕娶回去生不出孩子,白白浪费彩礼钱。
另一方面来看,在宫里见过世面的宫女,眼光也跟着变高了。普通庄稼汉她们看不上,可有钱人家又嫌她们年纪大。有个老宫女在日记里写:"在宫里看惯了金碗玉筷,回家看见粗瓷碗就想掉眼泪。"
要是有的宫女被赶出宫,那就更惨了。街坊四邻会传闲话:"肯定是在宫里犯了事""说不定偷了主子的东西"。清朝档案里记着个真事:有个宫女因为打碎了茶碗被赶出来,结果老家人都说她是勾引皇上被皇后发现,最后逼得她跳了井。
而出宫的宫女慢慢也演变出了一些走投无路的活法。1. 青楼里的无奈选择,有些实在过不下去的,只能去烟花巷讨生活。北京八大胡同里就有专门接待宫女的妓院,这些女子会梳时髦发式,会说官话,能弹曲儿,比普通妓女价钱高些。但她们心里明白:"这是拿命换饭吃,染上病就活到头了。"2. 寺庙道观度残生,白云观、潭柘寺这些地方常有出宫宫女当尼姑。有个老道姑回忆:"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念经,给香客解签,虽然清苦,总比饿死强。"但出家人也不能完全避开世俗眼光,香客们背地里叫她们"宫姑子"。3. 手艺活求生路,心灵手巧的宫女会做绒花、打络子卖钱。故宫里现在还收藏着宫女们做的精美头花,这些手艺好的能开个小铺子。有个姓王的宫女出宫后在西四牌楼开了间"宫样坊",专门给大户人家做头饰,算是过得不错的。
当然了,也又一些少数的幸运儿。给富商续弦,有些江南商人专门娶出宫宫女,图她们见过世面会持家。杭州丝绸商李老爷五十岁时娶了个三十岁的出宫宫女,后来这女子把李家十几个铺子打理得井井有条,成了当地佳话。
还有一些特别能干的老宫女会被留下当教习嬷嬷,教新进宫的小姑娘规矩。虽然还是在宫里,但不用干粗活,月钱也翻倍。这类嬷嬷通常能干到四十岁,出宫时能带着不少积蓄。还有一些能力比较强的宫女会选择海外谋生路,广州十三行有些洋行会雇出宫宫女当"买办太太"。因为这些女子会官话、懂礼节,能帮外商和官员打交道。有个叫金花的宫女后来成了葡萄牙商人的管家太太,还跟着去了澳门。
这些宫女的遭遇,是古代女子悲惨命运的缩影。她们像物件一样被送进宫,又像旧家具一样被扔出来。最让人心酸的是,明明在最好的年纪被困在深宫,出来后却要承受"不能生养"的骂名。
现在故宫墙上还能看到当年宫女们偷刻的歪诗:"红墙隔春色,岁月染白头。出得黄金笼,已是黄昏候。"这些斑驳的字迹,默默诉说着数百年前那群女子无处安放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