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子监狱门口猎艳",这是把谣言当小说写吗?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15 11:34:12

据媒体报道,4月11日,据@警民直通车-静安,一男子因虚构不实信息被依法行政拘留。经查,2025年4月10日,余某(男,30岁)为博取眼球、吸引关注,编造所谓自已多次在女子监狱门口“猎艳”的虚假信息,并发布在网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余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

余某用“女子监狱猎艳”的荒诞剧本,为流量时代的谣言创作树立了“新标杆”。从精心设计的“蹲守攻略”到移花接木的伤痕照片,这场融合了犯罪悬疑、都市猎奇元素的“文学创作”,不仅突破了法律红线,更将网络谣言的破坏力推向了新高度。

选取“女子监狱”这一自带神秘感的场景,虚构“刑满释放女性”的弱势人设,辅以“释放证明”“伤痕照片”等伪证细节,构建起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这种将真实元素嵌入虚构框架的手法,既有《肖申克救赎》的戏剧张力,又带着《故事会》的猎奇色彩,似乎标志着谣言生产已从“粗制滥造”迈入“精装定制”时代。

造谣者深谙“七秒定律”,用“监狱”“性资源”“暴力伤痕”等关键词瞬间刺穿受众心理防线,如同成都地铁虚假表白事件中,“同性求爱”、“社死现场”的标签设计,本质都是将人性中的窥私欲、猎奇心货币化。

这种谣言对社会的严重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他败坏女子监狱的形象,公然,侮辱刑满出狱的女性,冲击世道人心人,女子监狱管理方需要耗费数十倍资源来自证清白,刑满释放人员将承受额外的社会歧视,而公众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基石则在无形中被侵蚀。这种"认知次生灾害"的危害,远超过谣言本身的直接传播。

余某们把谣言写成“沉浸式剧本”,其危害已远超普通虚假信息,因为心理学中的“叙事传输理论”显示,细节丰富的故事可使受众代入感大幅提升,这正是“猎艳攻略”能引发全网侦探式讨论的原因。更危险的是,此类谣言会激活“信息茧房”的自我强化机制,越是离奇的情节,越容易在特定群体中形成集体记忆。

“谣言止于智者”,无论多完美的叙事,只有要悖于常识的,往往就不可能是事实,当看到过于“完美”的故事架构时,不妨多问一句:这究竟是现实镜像,还是人性提线木偶戏?

余某被行拘的结局看似为事件画上句号,实则敲响了认知保卫战的警钟。在人人皆可成为叙事主体的时代,我们既需要法律利剑斩断谣言产业链,更要培育公众的"叙事免疫力",当看到"女子监狱猎艳"这般离奇故事时,能像鉴赏小说般保持审美距离,而非如阅读新闻般全盘接收。因为,真实世界不需要魔幻现实主义,守住事实与虚构的边界,就是守护文明社会的认知底线。

余某被行拘的结局,不应是这场闹剧的终点,而该成为治理升级版谣言的起点,司法机关必须绝不手软,这对“故事情节”“人物设定”进行穿透,让“谣言小说家”付出成本。当造谣者开始用文学创作的匠心编织谎言时,打击谣言必须进入全新维度和高度。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