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核集团招聘收到120万份简历,是值得炫耀的事吗?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13 09:15:17

中核集团招聘官微“中核招聘”近日以“我们收到1196273份简历”为题发文,宣传2025届春节校园招聘宣讲周圆满收官。根据其发布的数据,中核集团此次春招“覆盖全国10座城市、14所顶尖高校,联动百余家成员单位协同发力释放1730个核心岗位需求,吸引3100多名学生到场参与互动,精准吸纳1196273份高质量简历,共计425284位应聘者”,引发网友热议。

中核集团在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则"喜报"——校招收到1196273份简历,竞争1730个岗位,最终预录取约8000人,录取率仅0.66%。这组数据被当作"企业吸引力"的证明,却赤裸裸地暴露了当下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不是中核集团太抢手,而是年轻人已经无路可走。

120万简历背后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就业的寒冬。中核集团将这组数据视为"企业实力"的体现,但真正反映的,是2025年应届毕业生突破1300万的就业困境。当一家央企的岗位竞争比达到700:1,甚至比公务员考试(国考平均竞争比约60:1)还要激烈十倍时,这早已不是"企业魅力"的问题,而是整个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危机。

更讽刺的是,中核集团在宣传中强调"优中选优",却对119万落选者的处境只字不提。这些被淘汰的简历背后,可能是985硕士、海归博士,也可能是普通二本学生,他们并非不够优秀,只是在这个严重内卷的时代,连央企的基层岗位都成了奢侈品。

中核集团的宣传逻辑,本质上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看,这么多人求着进我们公司"。但真正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年轻人挤破头也要进央企? 答案很现实:互联网、教培、房地产行业持续缩编;因地缘政治影响下,外企撤离,跨国企业收缩在华招聘;体制内门槛越来越高。

年轻人不是"热爱"央企,而是别无选择,当中核集团把120万份简历当作"战绩"炫耀时,本质上是在把求职者的生存焦虑,转化为自己的品牌资本,这种心态,和"何不食肉糜"有何区别?

中核集团的招聘数据,折射出更严峻的问题,即普通人的上升通道正在急速收窄,事实上,我们眼肉可见的是,学历贬值正在迅速贬值,十年前,985本科进央企不算难,如今,硕士起步,博士扎堆。另外,部分央企岗位存在"隐性门槛",靠关系、地域、院校背景,才能进入。再有,稳定的"铁饭碗"成为多数人的唯一目标,创新和冒险精神被扼杀。

当中核集团自豪地宣布"只招8000人"时,它忽略了一个事实:剩下的119万人,可能正在经历人生最挫败的时刻,他们投递了几十份简历,参加了无数场笔试面试,最终却连一个"备胎"资格都没拿到。

一家优秀的企业,应该以创造就业、培养人才为荣,而不是以"淘汰了多少人"为傲。中核集团作为央企,本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但它的宣传却暴露了某种冷酷的精英思维,"我们只要最顶尖的0.66%,其他人不配"。

相比之下,华为、比亚迪等企业虽然竞争激烈,但至少提供了数万个岗位,而非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当作营销噱头。如果央企的招聘逻辑变成"越难进越光荣",那它和奢侈品搞饥饿营销有何区别?

中核集团的120万简历,不是值得炫耀的"战绩",而是一代年轻人的集体焦虑。真正的企业担当,不是用"录取率0.66%"来标榜自己的"高贵",而是思考企业能不能做大做强,以便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而另一个值得深思的是,能不能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因为民营企业始终是提供是多就业岗位,当120万人在争抢央企的饭碗,是否说明民企还不够多不够强,吸纳的人才还有限,让年轻人只剩"挤央企"一条路?

当中核集团删除争议推文时‌,社交平台人们为“痛苦不该成为炫耀资本”而呐喊‌,仍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企业荣耀不在于让多少人“求而不得”,而在于使每个劳动者“得其所哉”。当一家企业开始把别人的绝望当作自己的勋章,它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共情能力。中核集团,请记住,你们收到的不是简历,而是120万份期待,别把它们变成炫耀的资本。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