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举牌,本是参与者手持一张照片或者写有祝福语的牌子,拍成图片或视频与网友互动的一种网络行为。
近期,央视新闻陆续接到多名网友反映,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举牌”现象暗藏色情内容。央视新闻记者调查发现,有一些人借助举牌的形式,买卖淫秽色情图片和视频,形成了一个由举牌者、代理和买家组成的利益链条。在这个链条中,甚至不少地方都有未成年人的身影。
当一张张手持卡片的照片从温馨祝福滑向色情交易,当本应纯真的未成年人成为淫秽内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我们不得不追问:是谁让“举牌”文化变成了“黄牌”产业?央视调查揭露的这条由举牌者、代理和买家组成的灰色产业链,不仅折射出网络色情传播的新变种,更暴露出平台责任缺失、监管滞后和社会防护网漏洞的多重危机。
举牌文化本是一种无害且富有创意的网络互动方式。从生日祝福到搞笑应援,这种低成本、高参与度的形式曾风靡社交平台。然而,当流量经济遭遇监管盲区,一些不法分子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商机”,通过情色内容实现病毒式传播。调查显示,现在的色情举牌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游是专门拍摄淫秽内容的“举牌者”,中游是负责推广销售的“代理”,下游则是付费购买的消费者。令人震惊的是,未成年人同时出现在这三个环节中,既是受害者又成为参与者,这种双重身份凸显了问题的严峻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犯罪手法的“创新”。相比传统色情网站,举牌色情更具隐蔽性和社交属性。代理们用“定制祝福”“私密写真”等话术包装交易,通过主流社交平台引流,再转入私密社群完成交易。某被封禁的举牌群聊天记录显示,管理者会指导成员如何规避敏感词检测:“不要说‘视频’,要说‘学习资料’”。这种“打游击”式的传播方式,使得打击难度成倍增加。
面对举牌色情的泛滥,社交平台难辞其咎。尽管多数平台都建立了内容审核机制,但实际效果堪忧。记者测试发现,在某视频平台搜索“举牌小姐姐”,前十条结果中半数带有性暗示;输入被查封的违规账号名称,系统竟自动推荐类似账号。这暴露出平台治理的两大软肋:一是审核技术停留在关键词过滤层面,对图像、视频的内容识别能力不足;二是推荐算法客观上为违规内容导流,形成“越违规越推荐”的恶性循环。
平台这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背后是流量逻辑在作祟,越是这种内容越容易获得流量倾斜,当商业利益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平台就从治理者变成了共谋者。更讽刺的是,这些平台一面在青少年模式中展示教育内容,一面又在普通模式中推送软色情,这种人格分裂式的运营方式,无异于给未成年人埋下陷阱。
这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在践踏法律红线。从《未成年人保护法》明令禁止的“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营利性陪侍”,到《刑法》规定的“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违法成本却被稀释成平台封号的概率游戏。这些色情“举牌”的泛滥,法律的威严正在被流量经济的灰色逻辑消解。
但是色情举牌产业链中未成年人的深度参与,暴露了当前保护体系的系统性失灵,家庭层面,许多家长对子女的网络行为要么放任不管,要么简单禁止,缺乏有效引导;学校层面,性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仍停留在形式化阶段,难以为学生建立免疫能力;法律层面,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传播未成年人淫秽物品,但对引诱未成年人参与色情活动的中间环节打击力度不足。
面对不断翻新的色情传播形式,相关各方必须摆脱“运动式整治”的路径依赖,建立长效治理机制。这不仅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迫切需要,更是净化网络生态的战略任务。当平台不再为流量放纵违规内容,当法律利剑能够精准斩断黑灰产业链,当每个孩子都能在清朗的网络空间中健康成长,“举牌”才能回归其本真的模样,传递温暖而非贩卖色情。